【#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宗教文化》,欢迎阅读!
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
西方宗教文化中政教分离是其主流,而政教合一则始终是中国的特征。
谈及西方宗教文化政教分离,不得提及《圣经》中耶稣之言“这样,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正是这一圣言成为了历代宗教神学家、哲学家论述宗教分离最具权威性的论据。在西方的历史上,虽然罗马帝国曾经有政教合一的历史、英国亨利四世有政教合一的做法,但其存在的时期却很短暂。西方绝大多数时期内问题争论的核心始终是在政教分离的基础上教权和王权的权威孰高孰低。从圣奥古斯丁“两个城市”的提出到路德等宗教改革家“宗教只关乎人的精神事务”的主张再到美国宪法中不设国教的规定,在千年间西方的主流始终是主张政教分离。现代西方社会,政教分离已经是最为普遍的做法。 与西方宗教文化相比,中国则迥然相异。
从学术思想上看,中国文化中明显缺乏论述政教关系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却少有流派论述类似宗教观念的主张,大多数流派的思想论述的核心始终围绕在世俗秩序如何建立这一问题上。虽亦有不少类似西方宗教意义上的见解如邹衍之“阴阳说”,但在当时世俗权力纷纷进行王权争霸之时,亦无人问津关乎宇宙起源等超世俗问题。 从教派同世俗权力的相互关系来看,自秦开始建立统一的专制王朝开始,中国的学术思想明显呈现出依附世俗权力的特点。秦王朝兴法家、“焚书坑儒”是这一历史的开端,而当董仲舒依靠汉武帝使儒家取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位之后,儒教成为世俗权力的卑女的传统则一直蔓延千年。
所以即使中国学术思想有教权与王权分立的主张,但在中国千年专制王朝王权鼎盛的背景下亦很难有立足之地,而根据上述所述,中国的学术思想本身就缺乏政教关系论述之传统,所以中国两千多年呈现政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在所难免。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根据对中国儒教和道教的具体分析得出中国未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宗教文化的制约,而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把新教教义归结为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一重要原因,从此角度不难看出中西宗教文化对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明显而有显著差别的影响。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说明如下: 赵朴初论宗教文化
佛教、道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佛教在东汉时期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逐步与中国原有的道教和儒家的文化互相接触、交流、碰撞、包容、吸收、融合,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乃至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可以讲,中华民族如果离开了佛教和道教,就没有完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至于离开了佛教和道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都会受到极大限制。同时佛教还是我国藏族、蒙古族、傣族等二十几个兄弟民族的主体文化,如果离开了佛教,也就没有这些众多兄弟民族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阿拉伯半岛,原来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自从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后,阿拉伯人才有了自己的文化,阿拉伯人从此成为一个坚强的民族。《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又是阿
拉伯文化的典范,在阿拉伯语言文学史上占有一个最高的地位。凭着伊斯兰教文化,在百年之中,阿拉伯人从亚非欧三洲上把长期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奴役的人民解放了出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在传播伊斯兰教经典的过程中,创造了阿拉伯文字学、文法学、修辞学、圣训学、教律学、法理学、教义学等,写出了许多记载穆罕默德的遗训,民间歌谣,传统故事和文学作品。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及语言文学,都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为渊源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说,没有伊斯兰教,没有《古兰经》,就没有阿拉伯文化,就没有一个坚强的阿拉伯民族。(参见马坚《古兰经》简介)
基督教对欧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赵朴初居士指出的,离开了基督教文化,也就没有欧洲文化和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得以整合的,它上承希腊哲学,下启近、现代哲学,包含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希伯莱宗教的精神、以及罗马人的法治观念。中世纪欧洲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在哲学上,对信仰与理性、传统和自主、理智的统一性、灵魂的不朽性、上帝的存在和世界的永恒性、国家的自然律、逻辑和语言、德性和激情、形而上学的观念等进行深入探讨与整合,从而形成了西方的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了解基督教文化,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卓新平语)。“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经过中世纪数百年的、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进行蒸馏和沉淀,大概就不会悟出那些卓越的实验方法的奥秘,也就不能育成坚韧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史年表》第34—35页)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创造了近、现代西方世界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说,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宗教哲学
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影响着民族文化。中国宗教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在中国文化中虽不处于核心地位,却将其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程度不同地渗透进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从而影响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原始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中国佛教哲学主张明心见性、自识本心、顿悟成佛,强调“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极力张扬人的主体意识。佛教哲学圆融的智慧和道家哲学庞博的哲理,为儒家文化所融摄,对形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重要影响。
宗教伦理
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某些道德规范的功能。宗教伦理是宗教文化中对社会文明的演进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各种传统宗教都具有完备的伦理观,如宣扬善恶报应的伦理法则,重视清规戒律的约束作用,追求寡欲无为的人生境界,强调超凡脱俗的机会均等。宗教伦理借神圣意志的名义,将某些世俗道德的内容纳入其神圣的领域,使普遍的伦理规范成了神的诫命和宗教戒律,平凡的道德准则变成了超凡的道德律令,这种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对于信徒就具有了很强的约束自律作用,对其他社会成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K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