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中国,近代,教案,思想](/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5.jpg)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蔡元培的儿童公育主张和学前美育思想; 了解鲁迅的儿童本位思想及其影响; 把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了解陶行知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观点,把握陶行知解放儿童的理论及“艺友制”理论。 近代各位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比较 近代各位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理论讲授 小组讨论 4学时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注 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教学学时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理论知识〗
第一节 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6岁破蒙,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24岁中进士,“少年通经”声闻中外,随后授职翰林院编修。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他冲击很大。愤而研习西学,赞同变法。1912年以前,蔡元培(见图5-1)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和光复会,参加了同盟会,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骨干。其间还主持过绍兴中四学堂、上海爱国女学,并于1907年远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直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才回国。
二、学前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是其“五育”并举的教育观,这是对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封建教育观的革新。五育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五育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原则 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原则,是针对封建传统教育严重忽视儿童心理的做法而提出的。这些原则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批判封建儿童教育观的思想武器。
(三)平民教育与儿童公育的思想
蔡元培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平民教育的代表。其所称的平民教育,即是现代所说的公民教育。 儿童教育是平民教育的重要部分。蔡元培认为:社会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业人士对儿童实施教育,比如设立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等。庙出家修行。教育内容除重视道德品格教育和言行举止的训练外,主要是学习佛教经典。 (四)学前教育美育
(1)公立胎教院中实施胎儿美育。 (2)公立育婴院中实施婴儿美育。 (3)幼稚园中实施幼儿美育。 第二节 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简介
第 页
掌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年幼时家境较好,13岁时,家境开始败落。为了避难,鲁迅(见图5-2)到乡下的祖母家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家庭的变故使得鲁迅从少年时就体验了人生的不易,特别是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1898年,鲁迅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后来进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里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同时,鲁迅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这使他认识到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自强、自立的精神。1902年,鲁迅赴日本学习医学。后来他发现,医学救不了国人,于是弃医从文,认为“医治国民的精神比医治国民的身体更加重要,从而从事思想启蒙运动”,想以此唤醒国人,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后,鲁迅从事教育工作,曾在教育部和十多所大中专学校供职,有着近20年的工作经历。1936年10月,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一生不仅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职业,更把它当作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途径。他对儿童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其教育思想隐含在他所著的杂文、书信中,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看图识字》《从孩子的照相说起》《河南卢氏首先生教译碑文》等。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强烈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故乡》中,指出儿童应该有他们的游戏和自由生活。 二、学前教育思想
(一)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认识
鲁迅极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个人童年的情况,往往关系到其将来,而儿童的将来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是相结合的。 (二)鲁迅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鲁迅认为,儿童童年时期的成长与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家庭、学校和社会肩负着教育儿童的重要使命。
(三)鲁迅对传统儿童教育方法的批判
鲁迅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儿童同方法,一般的趋势有两种:一是“禁”,即一味禁止;二是“任”,即任其跋扈。
(四)鲁迅的“完全解放孩子”的教育思想
鲁迅根据儿童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他的“完全解放孩子”的教育思想。鲁迅认为,要做到尽力教育、完全解放孩子,必须做到:第一,要正确理解儿童。第二,要正确指导儿童。 第三节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浚。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改名为“行知”。陶行知(见图5-3)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先后参与发动了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及民主教育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时期教育实践的进步,并创造性地构建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被公认为“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6岁就读私塾,15岁就读歙县崇一学堂,23岁毕业于金陵大学,同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并于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发起“平民教育”运动,关注而向农村和工厂办教育。1926年倡导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幼儿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 二、学前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的幼稚教育的思想
1. 学前教育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 积极普及幼稚教育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第 页
分组讨论鲁迅的教育思想
1. 生活教育的目标 2. 生活教育的内容 3. 生活教育的方法
(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1. 创造教育的目的
2. 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 3. 创造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基础 (四)艺友制幼儿师范教育理论 1. “艺友制”的含义
(四)艺友制幼儿师范教育理论 1. “艺友制”的含义
“艺友制”是陶行知受中国传统手工业作坊“艺徒制”培养工匠的方法和启发,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提出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具体方法之一。 2. “艺友制”的实施步骤
艺友制培养幼儿教师在具体实施上大致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安排艺友实际参加幼稚生的各种活动,主要目的是使其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儿童领袖。 第二,教给艺友一些具体方法,如怎样讲故事、怎样带幼儿玩耍,并学习一些基本技能,如唱歌、布置活动室等。
第三,一方面做各种基本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在幼稚园实地操作。导师指导艺友制订计划,组织艺友到其他幼稚园参观并讨论。
第四,两个艺友一组,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整个幼稚园工作三个月。 〖小结〗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摸索和研究,中国学前教育从封建教育家庭式的模式走向社会,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式的学前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中国化的独立的学科体系。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他们所倡导的教育观、儿童观、学前教育方法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思想,为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