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

2022-12-26 12:5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公众,2021
2021年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_年食品安全领域最大的热点,是少了‘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近日举行的_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说。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指导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六年在年初对上一年食品安全热点进行梳理和解读。“在近年的社会舆情热点排名上,食品全逐年降温,排名不断下降。”这是他们得出的结论。但稳中向好的食品安全形势,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我们吃得更安全了吗

据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我国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食品安全事故。从日常监管信息来看,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确实在改善——根据最新的食品全国家监督抽查数据,_年第三季度,我国食品安全合格率为97.4%,这是对全国37万多批次食品(含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进行抽查检验得出的结论。_年,食品安全合格率为96.8%_年则为94.7%

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的好转,还有一个佐证。受食药监总局委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负责就正在发生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或隐含的风险隐患,及时向公众进行解析。_年,他们共完成30期解析,其中_期是在公众中引起较大关注的食品全热点,比如玉米粉中非法添加“伟哥”等事件,占比为56.7%,而其中真正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有7个,其余多是谣言引起的舆论恐慌。而_年完成的27期解析中,对食品安全热点的解析有_期,占比为81.5%

“从81.5%下降至56.7%,可见食品安全的舆情热点在下降,以消费者教育特征的消费警示在增长。”孟素荷说,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食品安全领域相对“太平”,使社会舆情少了许多“风波”。

不过,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顽疾仍然没有得到太好的改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指出,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仍存在使用过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畜牧和水产养殖环节违规使用兽药、激素和生产调节剂等现象也还存在,农产品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去年公众满意度54.55%

根据孟素荷提供的数据,从_年到_年,我国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一直呈下降趋势,此后开始缓慢增长,满意度从_年的52._%,增长到_年的54.55%。“但仍与食品安全合格率有近43个百分点的差距。”她说。

与孟素荷的数据相呼应,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的《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则显示,约七成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持谨慎乐观态度,其中认为食品安全现状非常好的占6.3%,认为还可以的占25.8%,认为一般的占38.1%

这两者都不是可以让人“满意”的满意度数据。公众直观感受和政府监管效果的这种反差,除了上述仍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外,与当下的食品安全传播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一些媒体在养生等栏目中,对食品安全及工业食品的表述缺乏科学精神。还有一些专家‘无所不知’,对非自己研究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述不够专业和准确,造成消费者恐慌,降低了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孟素荷说。 造成恐慌的还有各种不实信息。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到45%,而且很多都是旧闻翻炒。孟素荷指出,将已经辟谣过的旧闻“改头换面”成食品安全的“惊天新闻”是_年的.特点,如“速成鸡”变成“速成鸭”。这类没有科学依据的“旧闻新炒”占热点问题的25%也是最能影响普通百姓感受的“伪信息源”。

但这并非意味着政府方面没有责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与风险交流的薄弱有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说,很多消费者搞不清危害和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政府消除全部危害,这是不可能的,但政府应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其中,“交流”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政府要改变单方面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消费者真正参与进来。此外,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验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 食品谣言为何总是辟不完

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感,风险交流很重要,社会各界均需努力。但谣言满天飞的现状,折射出科普的不力和公众科学素养的不足。

腾讯科普频道通过大数据,对_食品类谣言的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被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3W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