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艺术与生态》,欢迎阅读!
![生态,艺术](/static/wddqxz/img/rand/big_25.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艺术与生态
作者:王 琪
来源:《艺海》2010年第03期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早期的艺术本体学与哲学启蒙后,迅速向泛政治学与社会学转向,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的出版,更是把这一思潮推向高潮。其背后的逻辑明显地指出两大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国家整体人文环境的剧烈变化。从意识形态的高压到改革开放,其间艺术家们不自觉地把学术主张放到与之对应的社会现实之中,艺术家个人的表述与宏观的现实元素同流,其结果自然是后者大于前者。另外,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进程深入,各类资源与文化信息的海量注入直接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命题,艺术本身在传播与交汇等过程中被收录进另一个文化话语系统,个人的艺术主张隐身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勾兑形式之中。
这一切都把中国当代艺术指向一个“环境时代”。从意识形态环境过度到全球化文化环境。宋庄艺术节上,栗宪庭把焦点锁定在中国艺术家的群体聚集现状,无遗是对以往主张的深一层陈述。此种视角不是简单的环境决定论,而是类似于“麦肯锡”的生态分析法。渴望从一种外在的组织形态来观照其内在的生命特征。这也就是说从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角度来剖析其背后的学术基因。巫鸿在《美术史十议》当中提到,中国的传统绘画经常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地点、观看方式、功能,即被重新赋予历史物质性。这种区别于艺术本体性的研究,揭示了艺术作为生态或使用中的一个环节在被不断地定义自身,这种定义的最终结果,既会像巫鸿所说的重新反哺视觉本身,又会进一步完善这种由多个元素所组建的艺术生态关系与产生逻辑。
这是现代社会“公司化进程中”的一种可识别方式。即艺术家个体的生产关系被生态链条所吸纳,个体的劳作被看作是链条的一环节,个人精英主义被产品精英主义所包容。上海艺术家徐震也在今年宣布,从今以后不再以“徐震”作为符号出现于任何展览,取而代之的是“没顶公司”,所生产作品也不再是以一己之力而承担,而是由其下属的公司共同分工完成。“没顶公司”像大多数公司一样有着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这种大规模协作的方式区别于安迪·沃霍尔的“工厂”。在安迪的视野里,“工厂”是一种顺应商业社会产品需求的产物,如何最大程度量化作品是目的,所指涉的是环境至上;而“没顶公司”却是将外在的环境接入生产的整体逻辑,以期完成内在消化。
综上所述,无论是栗宪庭以环境切入艺术,巫鸿所提供的因时间、功能而更改艺术原境的后果,还是“没顶公司”基于艺术整体创作的程序更新,都为中国当代艺术指出一条新的路径,这个路径由下面几个方面构成:
一、 生态与艺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说以往艺术与生态的关系只是相互影响,那么,随着“环境”话题的进一步扩大,将会变成一个系统的学术的课题,即中国当代艺术的泛政治学、社会学方向将会位移到具体的社会个案与环境个案。这种个案不再简单地停留在中与西、官方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间等宏观方面,而是进入一个微观、地域式的讨论局面。近年来,对于风涌云起的各地当代艺术回顾展览与生态报告,便是一个具体的体现。以“川美”群体为例,师生的承接关系、个体与个体的交叉影响、渠道与传播的细化,共同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现象。两者的对接不再是体现一个表面群体假象,已然深入并形成一种具体的逻辑关联。
二、 艺术生态链条发生调整。原来的艺术家、画廊、媒体等关系将被打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从国外转移到国内,以往的权威性与生效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动。在今年的中艺博青年艺术家特展中,博览会把画廊剔除在外,直接进行艺术家代理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动摇着西方模式的画廊生态。“没顶公司”内部就有独立的销售部门与推广部门,生态链中的诸多功能机构化解成为艺术家自身的功能属性。这在某种层面上象征着新一轮的生态调整。“没顶公司”虽然目前没有逃脱它的个例属性,但其背后影射出来的可能性无疑极具现实意义。
三、 大规模协作将成为可能。观众对于特定精神领域的追求在不断降低,各类文化与创意的因素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用具当中。精英化的艺术作品与大众化的产品制作者在不断博弈,当代艺术面临着双向的选择,一方面,艺术与日常更加靠拢;另一方面加大其非常规冲突。前者摆脱不了艺术家身份下降与作品越来越符号化、图形化的特点,后者必须要以“别样”来俘获人心,而生产的成本必将大大增加,这也是当代艺术在近年形成的大成本与大规模路演的主要起因。在成本增加与常规产品的双重堵截之下,提高艺术制作门槛将变为可能,为类似于电影式的大规模协作打下了基础。
四、 艺术学研究的范围将拓展。学术领域研究的步伐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严重脱节,大多数学术研究的方式还是建立在图像学、语言学分析的基础上,与别的学科缺乏深入交流,批评家们对于互联网等新型媒介与高速发展的商业逻辑视而不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当今社会逻辑缺少广度研究。
艺术与生态的关系正日益重构,我们对当代艺术的解读不光发生在艺术学科之中。比如西班牙著名的服装品牌zara,这个品牌宣称自己从来不创新,所有的款式都只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稍加改变。它的设计师在全球各地收集潮流信息,从设计师设计图稿,到成品派往其全球零售店,中间只需要12天时间,高时效加多款式,让其一举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时尚时装品牌。Zara把其创新的能力置于内部的生产链条,而不停留在产品的表层,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进化。艺术在一个以行业划分的社会现实中,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的整体节奏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设计系) 责任编辑:尹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r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