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现状研究》,欢迎阅读!

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现状研究
【摘 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国整体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研究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现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民现代化;价值观念;独立性
1.现代化理论的概述
1.1现代化理论的内涵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其理论主要有:
(1)亨廷顿(美)、阿尔蒙德(美)等从政治学方向阐述现代化的核心是政治现代化,并且呈现同质化、进步化、全球化和不可逆转等特点,强调政府权力的合理性与有限性。
(2)弗兰克(德)、库兹涅茨(美)等从经济学方向研究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现代化,其主体是城市化、工业化,其关键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且研究注重经济与政治、文化、宗教的变迁之间的联系。
(3)帕森斯(美)从社会学方向进行研究,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社会呈现出市场化与法制化的特点,国家制度出现理性化与权威化。
(4)英克尔斯(美)从人文学方向研究现代化,提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的观点,现代化的人是社会稳定、发展和和谐的基础,强调人的进取创新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品格。
(5)布莱克(美)从行为学角度提出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的观点,开始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评价现代化水平。
(6)中国学者牛文元从系统学方向揭示了现代化的特征——动力性、质量性、公平性,并提出中国现代化的艰巨性。
1.2中国农民现代化理论的内涵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个人现代化更为重视创新与合作、注重个性化,提出核心社会目标为人类幸福最大化。中国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发展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育
是关键,农民经济的现代建构是基础,农民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引导是根本,农民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完善是保障。
作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作为个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就是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表现为农民独立性、理性化和主体性的强化,农民行为伴随着经济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社会性[1]。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民扬弃传统因素并接受新观念,最终将具备现代性的所有人格,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现代化。
因此,中国农民现代化本质是中国农民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农民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或者说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以及社会现代化。
2.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现状
2.1中国农民现代化的优势
2.1.1农民有自觉进行现代化变革的潜力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特别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农民现代化发端的直接原因。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科技化程度的提高,加快了农民现代化的进程。农民收入渠道的多样化是农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2.1.2农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体现时代精神
当前中国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农民生产方式呈现出科学化特点。农民的政治自觉意识得到提升,追求民主与法治精神[2]农民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文化消费更加丰富。农民主动走进社会生活,在相应领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寻求自己的利益,不断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2.2中国农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中国为了加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实行了经济赶超战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国家长期实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路径,严重阻滞了中国农民现代化的进程。
2.2.1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失衡
东部地区农民现代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农业总产值看,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非均衡发展;其次,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看,东、中、西地区差距明显;再次,从农民的教育状况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差距较为明显;最后,从农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男性农民现代化水平总体上高于女性。由于男性进城务工更为频繁,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经营管理经验、信息等,有力地促进了自身现代性的提升。
青年农民现代化水平总体上高于年长者。青年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多,接触现代经验的条件和机会也比较多,他们的意识比较现代。
2.2.2中国农民现代化发展滞后于时代要求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民主化程度较低,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抑农政策的影响,导致中国农民一直是传统社会的主体,缺乏现代性。农民传统主义的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时代文化能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安土重迁;缺乏民主意识和权利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严重阻碍着农民现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民现代化意识的形成。农民现代化意识的形成是最艰巨的环节,因为它是需要农民从思想观念、价值层面、生活习惯向现代化的转变,这不是形式上的转变,而是内在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准则,是农民头脑中的东西。意识不改变,即使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也不能称之为实现了现代化。而农村却过着传统的农村生活,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而其中的消极因素构成了农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科]
【参考文献】
[1]金玲.中国农民现代化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6).
[2]李培文.推动与制约:农民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双重作用[J].兰州导刊,2003(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n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