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己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2022-12-24 23:5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谈自己对中医的一点感受》,欢迎阅读!
谈谈,中医,感受,自己
谈谈自己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小时候,邻居是位乡村医生,实际是个西医,当时据说中西医都要互相学,因此他家有很多中医书,他儿子是我的同学,我因此可以借来看,其中有一本书最让人感兴趣,就是老师曾经提到过的《内经集要》。我曾在中考前的那个寒假起早贪黑把其中的一些内容抄录下来,用完了两个小作业本,后来想学中医,结果考学时没把专业填合适,走了另外的路。

但一直自学中医,直到练功以后也没有丢掉。我总觉得,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练功的,外气也不能解决所有病,中医是应该发展的,不能因为老师烧了他的手稿,我们也就不学中医。但由于生性卑怯,虽然借着点小敏感度能感到一些内在病情、药物性味、气血状态,可始终不太敢放手去做,而且总觉得抓不到要领。在读老师辅导教材的过程中,知道老师当时的观点很接近经方派,就着意去关注经方派的东西,逐渐心里有点依傍了。

我的一位长辈,患有受凉就尿频尿急腿肿的病几十年了,经过近两年的思考,终于在多个方中选了“八正散”(并非经方),开了三剂,竟然只两剂就痊愈了,我很惊讶,才知道古人所说“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愈”是真实不虚的,当然这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成功案例,那些分析得虽对但用药无效的也有很多。

前一段时间,一位虽然也练功,但很不投入的长辈时常眩晕,特别是不敢回头,就按经方理论为其开了两剂“真武汤”,服后第二天,症状竟然就消失了。我的另一位长辈知道后,中秋节见到我,让我为其开点药,她是高血压,特别早晨,一起就晕,我当时脑子里浮现“起则头眩”的词,后来一查,原来是“苓桂术甘汤”的主要症状之一,就原方开了三剂,国庆时带回家,第三天,长辈就高兴地到我家来说,吃了第一副,当天就睡的很好,两天早晨一点没晕,这几乎是从未有过的。

因此,我对中医的疗效是深信不疑的,中医的重整体、重治未病的思维模式,更是超前。中医当前的不振作,主要是丢了根。西医的


根是外求法的各种试验。如果西医不做病理、药理等生物、化学等试验,离开了小白鼠,就难以前进。而中医如果只靠借鉴西医的试验来发展自己,就会越来越找不到家,最后连许多中医世家子弟都怀疑自己中医的根本点是不是就错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是生于中医世家,但他自述说生平治病从不用中医),主要是对气没有感性认识。中医要发展振兴,借鉴西学是必要条件,但更主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根,这根,几乎所有智能功人都知道,那就是要重视内求,内求外求相结合中医才有希望。

从一些中医学院的建筑中,可以感到中医衰落的思路性问题。比如某著名的中医大学,塑着李时珍的大雕像,校内最主要的道路名时珍路,仲景街只是这主路的小叉道而已,显然是以李时珍为经,以张仲景、孙思邈为纬,那么由此折射出,某些办学者乃至某些中医界主事的人士存在着崇药而轻医,崇术而轻道,崇记问之学而请根本大道……等思路性问题。辨证论治都谈不上,至于经络气化又怎么理解的了呢!

这一点,有些中医界的开始朦朦胧胧地直觉到了,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一本无名氏所著《内证观察笔记》,用内求的方法体察五脏六腑经络之气和方药之气的气化规律,由于作者的思想深处有些迷古(或是师父的信息),因此对一些脏像有意识造型的成分,真妄相攻理论对于内求将是很重要的指南。

此外,由老中医李可先生的推崇宣扬,《圆运动的中医学》也在许多中医界人士中风靡,本书立论基础全在气的“升降开合出入化”上,可谓见道者的著作。奉《伤寒论》为圭臬经方派在网络上逐渐发达起来,特别是黄煌教授日渐被人接受,乃至崇拜。可见,内求法的巨大效果人们是感受到了。

我觉得一些有功能的人,应该对传统方剂进行内证考察,把一些方剂、药对、药入身体后的气化状态描述出来,这将对中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让气功科学推动中医学术自觉地跃迁到新层次。同时,中医界也应该积极学习智能科学理论,在以此为指导,内修、内证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把现代科学哲学成果与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it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