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教育与诊断心得体会 于颖

2022-12-09 11:2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孤独症儿童教育与诊断心得体会 于颖》,欢迎阅读!
孤独症,儿童教育,心得体会,诊断,于颖
孤独症儿童教育心得

于颖

随着社会发展,“孤独症”这一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于特殊教育的一名老师,我觉得我们必须对此类学生的行为有所了解,并对其教育教法进行研究探讨。

一、加强相关书籍学习,汲取理论知识,读懂孤独症学生的行为

作为特教老师不止是只掌握实践基础就可以的,而是要在自我能很好的把握实践基础水平之上,掌握更多的关于孤独症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正常学生理学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再细细的琢磨一下我们‘特殊’学生,他们这个群体的思维以及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表现情况,就不难看出:实际上1、他们也会经历从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利用本身敏感的知觉感知其它事物2他们同样会从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有言语的交流性表达; 3他们同样会从不听指令乱跑乱动——有自我的思维与兴趣,建立起良好的条件交换意识,和与他人之间的良性等待与分享意识; 4他们同样会出现做事漫不经心,缺乏紧迫感与主动性---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理解我们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我们用正常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他们自身的一些特别之处,帮助他们将其自身的特别之处慢慢趋于正常化。

二、做孤独症学生的朋友,缩小教师和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社会理学表明,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用来反应出和别人亲疏关系,就象一个围绕在人体周围并严拒他人入侵的看不见的泡泡,自我的延长”

孤独症学生对人对事比较敏感,其表现出不合作,反抗,其实就是我们没能进入他们的心理空间,或可以说他们不能根据不同场景不断变化,自我调节能力不佳。当我们走近,他们用不配合表示不接纳,拒绝与他人合作。心理学上的原因是人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他人的侵犯。如果我们能快速缩小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走近学生心理空间,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从一开始遥远到很近,外在表现从看也不看你到能主动看你的动作,那么就表明能让他们接纳了,取得他们的信任了。

当孤独症学生有了安全感后,他们还是很能配合教师要求的。因此当老师对他们有教育要求时,可以观察学生是否明显到其行为是否配合,能否教育要让


孤独症学生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能接纳教师,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在他心中有教师的位置。那么教育就比较容易找到切入口。孤独症学生就比较喜欢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完成一样的任务。然后通过老师对学生不断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应做什么?老师讲解并示范要求后,和孩子一起做到。让孩子看到老师和他一样的动作,他会自然而然认为你和他是一类的,或说他在模仿你的动作同时,能接纳你。

我想不管是正常的学生还是孤独症学生,他们的发育历程是一样的,教育方法是相通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做起来也不是很难,关键就是要一直的做,坚持的做。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孤独症学生的表现特点和需求,力摸索其发展规律,找到一些对孤独症学生有效的教育策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iC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