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探讨》,欢迎阅读!
![品德,探讨,农村,小学,教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109.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探讨
作者:谢昌前
来源:《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06期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大的开放性特点。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最重要阶段。为此,我就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旨在抛砖引玉,以求同行的良方,共同提高本课程教学效率。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思想陈旧,教学脱离实际生活。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自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说明了本课程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使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住课本中某些文字片断,而是在教材相关内容的引领下,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知,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因此,广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认清本课程的本质,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从单纯的“政治理论性教学观念”转变到“实践性教学观念”中去,使孩子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从单纯的“记住课本中某些文字片断”转变到“知行统一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去。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严重滞后。
在我们落后的西部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学设备落后,教室里面只有黑板和粉笔,教师手里面只有教科书,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造成教学过程与方法滞后。 (三)教学评价不科学,传统教育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
作为一名“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者,我对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评价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发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很多地区教学评价方式很不符合当前教学的要求。教学中,很少重视课堂因素,很少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察,轻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也很少去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如何而给予肯定,没有做到以上“三个统一”。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评价往往大而空,有的评价还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的评价非常单一,缺乏激励性。 二、应对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本课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互学习、生生交互学习的过程,要在相互学习中随机解决问题。提倡教师要以学者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共同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具有开放性的课程。教学中切忌死盯教室里面的课堂教学,更加重要的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源,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我非常重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写简单的调查报告。要求他们经常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做。 (二)课堂教学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1.为学生拓展学习阵地。
本课程教学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拓展教学阵地,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广泛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师在教学中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板块进行归类,并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地指导实践方向,让孩子们有效完成实践任务,从而,使课堂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
2.培养合作学习和创造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者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对于教学而言,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他更多地是以小组的形式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一是有明确的目的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形式;二是,学习者经过独立思考后完成任务有困难,利用在小组内相互质疑、探讨,从而得出较为合理的一致意见。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形式。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很多孩子他们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只是对玩感兴趣,像电脑、游戏等,孩子总是玩不够。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想同样一个问题:怎样让孩子对待学习就像看电、玩游戏那样投入呢? (1)为孩子创设愉悦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情境。
首先是创设故事情境。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老师或父母讲故事,还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播放故事,孩子们总是专心致志地听,特别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最能吸引他们。因此,老师引导学生一道搜集身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例或片断,或者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故事,或者在图书室搜集事故,或者记录别人的讲解,最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一起分享。这样,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受到启迪,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
其次是创设游戏情境。《品德与社会》课程,很多内容都可以编排成“游戏课”,通过各种模拟活动、角色扮演,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良好的体验。例如,“各式各样的接力游戏”让学生体验团队的力量、合作的力量;游戏“别问我是谁”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怎样充分相信他人等等。
再其次是放下老师的威严,与孩子们成为真心实意的朋友。学生的拘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师的威严。放下老师的架子,放松学生的心情。老师要经常性的与学生一起运动、一起游戏、一起就餐、一起研讨问题,成为孩子们诉说的对象,成为他们解除烦恼的依靠。 (2)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要坚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老师还要指导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启发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写(画)出来,书写《调查报告》。并鼓励他们阅读有关图书,查阅网络,把提出的问题,从书(网络)中找答案。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就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品德情操得以陶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
2、《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家庭治疗》 李彩娜赵然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O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