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城背溪文化》,欢迎阅读!
宜昌新发现的城背溪文化遗存
卢德佩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城背溪文化的分布、内涵、特征及年代等分析的基础上,引出了城背溪文化可能为大溪文化之前身的结论。指出它的发现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的重大收获;对于大溪文化起源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八十年代初期,在湖北枝城市发现了一种以城背溪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这类文化遗存据目前发现情况看,均分布在宜昌市范围内,尽管遗址点发现不多,且正式发掘资料尚未全部发表,但仍可看出其文化内涵明显地有别于已发现的其它原始文化。这类文化遗存以城背溪遗址最丰富,为了研究方便和与其它文化相区别,我们采用多数学者的叫法,称之为“城背溪文化”。研究城背溪文化遗存,对于探讨大溪文化起源等有关学术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背溪文化的发现与分布范围
1981年,湖北省博物馆配合葛洲坝水利工程,抢救库区内的文物,在梯归县茅坪镇庙河村发掘了柳林硫遗址①,该遗址堆积最厚达2. 5米,在其下层发现有别于大溪文化等其它原始文化的遗存,陶器均为手制,多为夹砂,器表饰不规则的细绳纹,陶胎厚薄不均,器类简单,以圆底钵、釜、蘑菇状的支座等为代表性器物。1982年7月,宜昌地区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在枝城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发现了城背溪、孙家河、栗树窝子等遣址,当时采集了部分陶片,这些陶片颇为特殊。1983年10月,由湖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城背溪遗址进行了发掘③。1984年4至5月,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③。两次共发掘285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达两米,出土了一群与柳林啧遗址器物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与此同时,还正式发掘了与城背溪文化类似的花庙堤④、栗树窝子⑤、孙家河⑥、金子山①、枝城北⑧、青龙山⑨等遗址。1985年9月至1986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组织宜昌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对株归朝天咀遣址进行了发掘,,其中A区出土了一批与城背溪文化近似的通体饰绳纹的圆底器及支座等器物。1989年12月,湖北清江隔河岩考古队,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镇发掘了深潭湾洞穴遗址怪,洞穴高6米.宽2米,深4米。在其下层出土的陶器为夹粗砂褐陶,火候较低.饰绳纹,主要器形有罐、支座等,虽然发掘面积不大,出土器物甚少,但其文化性质与城背溪遗址的文化性质是相似的。最近在长江西陵峡境内及巴东县境的长江两岸又发现一些类似城背溪文化的线索。
这些遗址均分布在水系边的一、二级台地上,依山傍水,除深潭湾遗址在清江北岸外,其余均分布在长江两岸,而又较集中地分布在枝城市境内的长江南岸。由此看来,枝城市至西陵峡段的长江两岸是当时先民活动的主要区域,他们之所以在此范围内活动,与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分不开的,因为江中可以捕鱼,两岸山上可以狩猎等。狩猎和捕鱼可能是当时主要经济来源。正因为有这样丰实、可靠的经济基础,他们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乃至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二、城背溪文化内涵与特征
1石器 城背溪文化中的石器,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器类主要有斧、锌、铲、网、坠等。另有相当数量的用砾石打下的石片石器,如刮削器等。石器的主要特征是,斧平面多呈舌形、梯形、长方形,器体较薄;锌平面多呈长条状,器体较厚。在制作方法上有打制、琢制、磨制几种,以打制为主,但无论是哪一种器类,基本上都是先打成石片,然后稍加工即成,如石斧先从砾石上打下石片,再将石片两侧打平,然后琢磨,有的石斧不经琢磨,直接使用,刃部一般不需修整,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石斧,多呈舌形。另外在各遗址中发现有较多的、大小不等的石球,
且多数为溪河中的球形砾石,有可能直接利用石球作狩猎工具使用。
2 陶器 陶器是城背溪文化的主要遗存,也是独具特色的。陶质有夹砂、夹碳、夹蚌、泥质四种,其中夹砂陶最多,约占70%以上。红褐色陶是城背溪文化的主要陶色,次为黑褐色陶、灰褐色陶、浅红色陶等。纹饰以绳纹占绝对优势,且呈交错状施于器表,有的器物(如釜、钵)从口到底通体施绳纹,除此而外,还有少量的细线纹、刻划纹、戳刺纹、镂孔纹等,并有极少量的彩陶,图案简单,以直线条为主。圈底、敞口、矮颈、圆唇是城背溪文化的主要器型特征。主要器类有釜、钵、罐、盆、碗、小口扁壶、支座等。釜通体饰绳纹,有球腹和深腹两种。钵体均为半球状。罐多为外卷沿罐,口径较大。双肩小口扁壶很有特点,均素面无纹,泥质陶,小口外侈,深腹平底,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呈尖圆形的小乳突状。支座最具特色,其形制大体可分为二类:一类器身瘦高而弯曲,呈蘑菇状,多饰戳刺纹;另一类卧式支座,器身横卧,顶端呈圆形在一侧突起。城背溪文化中还出土有少量的平底器、圈足器,三足器少见。陶器制作方法均为手制,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轮制的痕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喻伟超教授观察,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和陶片,“皆无泥条盘筑之痕”,而是“由若千块大小不一的泥片来互相粘贴成型”。⑩这说明当时制陶方法还是比较原始的。
3 其它 城背溪文化中也发现有少量骨器,器类有骨锥等,多残破不全。还发现一些水牛骨、鳖腹甲、鱼牙和鱼腮等动物遗骸,这可能是当时人们食后留下的遗物。 三、城背溪文化的大致年代
城背溪文化遗存,无论是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制作方法,还是石器的特点、制作工艺等,都表现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特征,这与鄂西地区大溪文化早期遗存相比较,都显得原始,而且二者之间在时代上尚有缺环。据14C测定,城背溪16第三层的年代约为距今7500年⑩,枝江关庙山遗址二期(大溪文化)为距今5940- 5830年。,枝城红花套111⑥层灰坑陶片(大溪文化)为距今6300年左右。。总之,目前大溪文化所测得的数据最早也没超过7000年的,从文化堆积层观察,城背溪文化叠压在大溪文化层之下,所以我们认为,城背溪文化早于大溪文化.是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四、城背溪文化与大溪文化的关系
就现有资料而言,已发现的城背溪文化遗存,均分布在大溪文化范围内。从地层关系上看,亦叠压在大溪文化层之下,如株归朝天嘴遣址A区二期(即上层)为大溪文化早期遗存,一期(即下层)为城背溪文化遗存。。据文化内涵观察,城背溪文化与大溪文化之间在时代上虽然有缺环,但有较密切的联系,如蘑菇形和猪嘴形陶支座在城背溪文化中就已出现,纹饰极简单,到大溪文化早期已普遍使用,纹饰复杂,器体亦较城背溪文化中的同类器显得规整。城背溪文化中典型器物之一的饰线纹和细绳纹的折沿圆底釜,在大溪文化早期遗存(如伍相庙、龚家大沟、杨家湾等遗址)中均有发现。这些应是城背溪文化遗存在大溪文化早期遗存中的遗留;由此看来,城背溪文化遗存有可能是大溪文化的前身。
综上所述,城背溪文化遗存是鄂西地区,也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是近年来我国考古的又一新发现,也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对于探讨大溪文化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城背溪文化遗存的发现,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A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