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唐诗宋词鉴赏资料

2022-08-17 09:44: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选修:唐诗宋词鉴赏资料》,欢迎阅读!
宋词,选修,唐诗,鉴赏,资料
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一.判断题

1.楚辞 (错) 2.中国古代诗歌 (错) 3.鲁迅先生 (对) 4.孔雀东南飞 (对) 5.齐梁宫体诗 (对) 6.初唐四杰 (错) 7.李白杜甫 (对) 8.盛唐苦吟田园 (错) 9.苏轼宋词 (错)

10.江西诗派黄庭坚( ?)北宋后期诗坛,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二.诗词填空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4.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5. 3.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7.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5.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18.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7.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满面,鬓如霜。 9.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0.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灯火阑珊处。 11.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1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简答题

1.简述《诗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1)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发展,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了关注现实的热情,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现实主义的传统被后人慨括为“风雅”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世诗人的创作。 3《诗经》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启迪后世诗人向民间文学学习

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出自何人何著,这三境有何意义? 出自王国维所著的《人间词话》

三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a.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b.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c.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



1


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第一境界是“知之”; 第二境界是“好之”; 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 为知、 为己、 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原文: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赏析题

1.任选一首唐诗鉴赏。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古诗赏介】

诗文大意是:年年驻防金河,现今又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心随同)万里黄河又绕过了边陲遥远的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诗题为《征人怨》,但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第一句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第二句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奋战,第三句怨:塞外气候恶劣暮春时节还在飞雪,第四句怨:万里黄河无法绕黑山,边境战争不宁。以自然景象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读来别具情韵。

2.任选一首宋词鉴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南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宋词赏析】

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 接着用移情之法,明写山势连绵、山形各异,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落日楼头"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把吴钩看了"等句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落日残照是危机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五.论述题

1.北宋诗人王安石曾评价,“世间好语言,以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试论述:唐诗兴盛繁荣的主要原因?

1)唐代科举制度的施行。“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以诗赋取官的考试模式成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上层社会的一条捷径。科举制度的施行,使得全社会重视诗歌的创作,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由科举考试衍生的“行卷”之风,也推动了唐诗的兴盛。

(2)唐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采取了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的政策,这也是唐代诗歌繁荣的重要原因。唐代诗人队伍主要为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有比较丰富的阅历,政治现状常常有所不满而要求革新;他们能够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政治理想等等。他们使唐诗歌离开了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生活,从而扩展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诗体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乃至南北朝齐梁宫体诗对诗歌声律辞藻的发展,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唐代的诗人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wM.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