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方法

2022-12-25 12:5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养生方法》,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

宁乡县中医医院 内一科

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养生可以增进机体健康,促进人寿命的增长及人的自我完善。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古今医家积累、总结的养生方法丰富多彩,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法源自于老庄之“清静无为,见素抱朴”,要做到恬淡虚无。王冰指出:“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净,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静神要注意做到“凝神敛思,省思少虑”和“少思寡欲,抑目静耳”。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养生亦十分重视运动。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这些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中医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运形养生具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协调统一,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特点,强调形动神静,即加强形体的活动锻炼,同时要求精神专注宁静。运动养生首先要掌握锻炼的要领。传统练功要领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而关键是意守,即以意领气,以气动形。只有精神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如此,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可使内外和谐,气血周流。其二是运动量要适度。《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形劳而不倦”,历代医家也都一再告诫:“形欲常动,但不可大疲耳。”其三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后,运动锻炼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特点等选择相宜的锻炼方法。

饮食养生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亦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条件。我国历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饮食养生法是结合人体脏腑盛衰及阴阳偏颇,通过膳食的合理调配,以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防老抗衰的目的。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即强调了饮食合理调配的重要性。克服饮食偏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克服饮食偏寒偏热。对食性要做到寒温适中,不宜恣食生冷寒凉或过食辛温燥热之品。其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分入五脏,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五味偏嗜过多、过久,易致相应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可引起机体其他营养物质的匮乏而患病。《保生要录·论饮食门》说: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其三是不宜过食肥甘厚味之品。《素·通评虚实论》认为肥甘厚味易致脾胃功能障碍,易于化热、生痰、致瘀,进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进补养生 中医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常用的方法是推拿与针灸。推拿与针灸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调整经络、刺激腧穴为基本手段,促进和维持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调理脏腑阴阳,防治疾病,保健强身的作用。平时在家时,可以常常按揉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即四季养生,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黄帝内经》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并强调顺春气以养气,顺夏气以养长,顺秋气以养收,顺冬气以养藏,提出了各个季节的养生要旨。春令阳气升发,宜食辛甘发散之品,生冷黏杂之物应少食;夏季炎热,用热远热,但饮食亦不可过寒,食宜清淡而不宜肥甘厚味;秋燥易伤津液,宜进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冬季寒冷,饮食忌冷宜热,并宜用热量较高的膳食以补养。其实顺时养生在我国民间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民间流行的很多谚语,如“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都体现的是四季养生的内容。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就是通过对人体呼吸的调整与锻炼,使人的真气积蓄和运行,从而起到调和气血,按摩内脏,达到袪病延年之目的。调气养生的方法,不外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调身就是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放松身体,摆成一定的姿势;调息亦称吐纳,是调气养生过程中对呼吸的调整锻炼,是促使人体内真气积蓄和运行的主要方法;调心即调神,是对意识的锻炼与调整;这也是现代气功的三大要素。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sM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