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方古代健身活动的发展概况》,欢迎阅读!

东方古代健身活动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健身养生文化
得益于东方大河流域相对稳定的自环境及与世隔绝的社会环境的双重优势,古代东方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开启了迈向文明社会的征程。宗教文化的空前繁荣引导了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在中华文明的哺育下,我国古代健身养生活动与宗教、哲学、医学、教育等内容相互交织,共同支撑起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宗教养生观念为我国古代健身养生活动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早期我国养生思想往往通过寿、福、禄等词反映出来,在儒家经典《诗经》收录的305篇作品中,"福"字出现53处,排在全部出现名词的第14位,福、禄共出现81次,排在"命"、"德"之上。《诗经》、《尚书》中寿、福、禄、老等词语的大量涌现表明,长寿思想在殷商时期已经形成,并被置于较高的地位。宗族法制社会下统治阶级借助对"寿"价值的肯定,通过尊老、尊师等具体做法体现出了社会个体的生命价值,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另外,儒家伦理思想下的尚武、射礼、六艺等内容中都有从体育的角度出发对健身养生的相关主张。
"道法自然"是道家对健身养生活动的核心启示。贵柔、守静、节欲、重啬等是老子养生思想的重要内容,庄子则认为养生要做到养生治身、顺其自然、以巧斗力等内容。道家思想为我国古代养生思想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自然"养生观念。墨家的健身养生思想在"尚力"的核心观念影响下的突出表现为坚持对身体的锻炼,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阴阳家则将"阴阳变化"、"五行理论"、"天人协调"、"五福六极"等理论运用于健身养生理论之中,特别是以《周易》中包含的大量养生理论奠定了我国古代保健养生的理论基础。
医家对健身养生的重视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健身养生的发展,特别是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出现,将健身养生活动命名为"导引",确立了健身养生活动的地位。《黄帝内经》中对人体运动的基本观念--"整体恒动"、"适度运动"、"动静结合"、"四时有别"等已成为流传后世的健身养生的金科玉律。
社会各阶层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促使古代健康养生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上到统治阶级的求仙问药,下至黎民百姓口中养生歌谣,各阶层对健康养生的追求高度一致,促使了我国古代健身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发展,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烙印的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中华传统健身养生文化栖身中华文化母体之下,与古代宗教、医学、体育、哲学、艺术等内容相互交织,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合尚中、刚健有为)体现出来。整体而言,中华文化下的体育健身养生活动价值一直被人们肯定,中华健身养生与中国宗教、哲学、医学、军事等内容的融合使得中华传统体育健身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我国数以千计的传统体育项目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呈现。
2.古代埃及、印度的健身养生
古埃及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各种职业都是世袭的,古王国时期的文物表明,早期的法老(古埃及国王的称号)要参加宗教性的赛跑,后来逐渐被能充分体现力量、技巧和意志的摔跤、狩猎活动所替代。虽然古埃及人浓厚的宗教意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等不利因素,
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重视身体健康。
早在印度的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年至前700年),印度人已经产生了长寿的愿望,并演绎出独具特色的健身养生运动--瑜伽。在古代印度,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球戏、拳击、狩猎、骑马、战车等体育活动十分流行,在宗教的影响下体育的卫生保健方法和原则逐渐成形,给人们的健身养生活动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p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