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龄化专题》,欢迎阅读!

老龄化专题: 1、综述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再生产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社会现象,是人口再生产类型演变规律的客观反映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国际上通常定义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趋势。我国在 1999 年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龄化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问题及策略 宏观:
(1)老龄人口在城市中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 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较高,无业或低收入者居多,郊区老龄化程度较低,原住民少,多为跟随子女来到城市的老人,以“安养型”居多。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应根据空间分异合理划分养老设施指标、空间位置及养老社区、福利院等。
(2)目前养老设施还有待完善。
养老设施的类型:①老年公寓;②老年日间护理中心;③敬老院。在规划过程中应将相应设施与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当中,符合一定的规划布局原则:
1) “老年人空间分布”与“养老设施规划布局”相耦合 改变以往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布局静态的干人指标、服务半径配置方法,在规划编制中以规划单元的老年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状况、经济社会特征及空间发展趋势为基础,参考相应规划标准,合理确定养老设施的规划指标和空间位置。
2) “老年人的需求”与“养老设施规划布局”相耦合
在用地规划方面,深化养老设施用地类型的划分,落实用地指标,满足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用地空间的需求;在养老设施规划方面,合理配置各类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对照顾、家务、护理、交流、咨询和培训等养老服务的需求。
3) “落地”与“落位”、“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合理确定老年人居住用地的规模及空间位置,使老年社区、老年公寓等居住用地“落地”;采取“落地”与“落位”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养老设施,对市区级养老设施和街道社区级重要养老设施采取“刚性”“落地”的控制方式,确定其用地边界、用地指标和建设指标。对于其他养老设施采取“弹性”“落位”的控制方式,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建设指标。
4) 养老设施用地的完善
因此,为保障市(区)级、居住区级(街道级)养老设施“落地”,应进一步细化社会福利用地(A6)。
微观:
(1)空间布局
我国许多既有住区在空间布局上难以产生空间围合感,空间归属感较弱,使得邻里之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较为淡漠,当然居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提高,但是值得珍视和传承的传统的邻里关系及住区文化却在逐渐消失,不仅降低了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和情趣,而且使得老年人逐渐丧失了居住领域感。
(2)室外环境
在通达性设计上忽略了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缺少周密详尽的考虑,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较少。住区内植物种类不多,植物配置不合理,植被分布不均,不利于住区小气候形成和调节,且住宅区内除了道路外的其他空间很少采用了硬质铺装,不利于老年人在住
宅区内活动。
(3)公共空间
既有住区内普遍缺乏供老年人聚集活动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缺少能增进老年人之间以及老年人同其他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仅停留在对居住空间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基本需求上,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到室外的能与人产生交流的活动中, 消除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带来的忧虑和孤独感。
(4)公共服务设施
住区内老年人活动设施缺乏、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商业配套等设施都还有待加强,老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5)住宅建设
既有住区内住宅户型在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灵活性、通用性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对于老年人渴望与子女共同或就近居住,以及邻里交往等方面亦缺少考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f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