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面五星红旗诞生背后的故事

2022-10-15 14:20:5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诞生背后的故事》,欢迎阅读!
五星红旗,一面,诞生,背后,故事


第一面五星红旗诞生背后的故事

蹉跎人生

1949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京成立。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制定国旗是筹备会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七月,新政协筹备会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公开发布征求启示。征集国旗图案的消息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筹备会就收到了应征国旗图案2992幅。当时,朱德总司令、历史学家郭沫若、诗人艾青也都亲自设计了国旗图案。

要想在近3000幅的国旗图案中,选出让大家满意的图案,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旗图案的选择,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当时研究制定国旗,是由筹备会下设的第六小组负责,组长是著名教育家马叙伦,副组长是叶剑英和沈雁冰;其它成员有田汉、郭沫若、陈嘉庚等各界知名人士;经过反复认真地评选,最后从近3000幅应征国旗图案中,选出比较好的38幅图案,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全国政协一次会议讨论。经过综合考虑,当时第六小组向政协代表推荐的国旗图案是,图册中的复字第3号和复字第4号图案。基本特征都是红底、黄星加一条黄条;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黄条象征黄河。当时,张治中毫不掩饰地对毛泽东说:我反对这个图案,红底国旗是代表国家和革命的,中间这一杠,不变成分裂了国家、分裂了革命吗?同时以一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老百姓会联想到是一根棍子,像孙猴子金箍棒···”毛泽东听后,感觉有点意外,但表示可以再邀大家来研究。为了尽快统一意见,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受委托把争论情况向周恩来作紧急汇报,总理说:你们搞国旗搞了那么长时间,你觉得哪个图案好?彭光涵回答道:去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32号图案,这个图案是曾联松提交的,我们认真地参考过他的图案,总理听后,对彭光涵说:好!那就这样吧,你给我画一幅这个旗子,画大一点;第二,你再给我做一面这个旗子,做一面最大的旗子。复字32号图案是一幅修改稿,原稿设计者是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工作的曾联松。这幅图案构思巧妙,内涵丰富,艺术性很强;修改后的图案更加简洁,主题更突出。925日晚,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有关国旗等问题的协商座谈会,他向大家推荐了这面红底五星旗图案,并归纳了大家的意见,提出国旗说明中不要讲大星代表共产党,四小星代表四个阶级,

1 / 2






只提五颗星的相互关系。毛泽东说:五颗星代表中国人民大团结,红底代表中国革命;现在要大团结、要革命,将来也要革命、也要团结!

1949927日,在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根据代表的意见,对国旗说明又做了进一步修改,正式将国旗定名为:五星红旗。101日,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开国大典上高高飘扬。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第一面五星红旗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永久保存和陈列。这是一面特大号国旗,用5幅红绸子拼接轧制而成,旗面长460米、宽228厘米。1994年,77岁的国旗设计者曾连松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份五星红旗图案设计原稿,及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通知公函和国庆观礼证一起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RZ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