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综合素质现状及提升分析 》,欢迎阅读!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综合素质现状及提升分析
作者:乐华彬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2期
乐华彬
(桃源县委党校,湖南 桃源 415700)
摘要:农民市民化是人口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与成效。我国农民工目前的综合素质现状还很堪忧,综合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与农民工自身等多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综合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12-0164-02
“市民”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概念,目前,在我国公共语境中, “市民”概念大多被指称为城市居民,即拥有城市户籍的居民。农民工市民化,就是让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一个过程,实质在于其思想意识、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本质的转变。人口素质是衡量民众群体质量的集中体现,它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一目前农民工综合素质现状
1.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我国88%的农民工的年龄在18~40岁之间,约50%以上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但由于对他们极少的关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民工问题突出,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也曾试图通过自助、互助等手段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路径,但收效甚微。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成功,大部分只能艰难地生存于城市生活、城市文明的边缘范围。这些地区治安往往很差,甚至成为各种帮派团伙犯罪、黑社会势力的温床。农民工的违法犯罪率较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犯罪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斗殴、伤害、强奸、杀人等。故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关注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
2.科学文化素质现状
我国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程度很不乐观,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工流动的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这说明农民工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文化程度低下。国务院研究课题组在探索农民工文化素质时认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提高的速度很缓慢。目前有学者经调查研究认为:(1)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知识狭窄,26%的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48%的农民工对自然科学常识了解不多。(2)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单一,65%的农民工不上网或极少上网,上网人数中也只有18%是
为了获取信息。(3)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单调无聊,选择看电视的占67%,选择继续工作挣钱的占29%,还有部分农民工选择喝酒、赌钱等。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提升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不仅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本质在需求[1]。
3.身体素质现状
身体素质是劳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身体素质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农民工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工作性质、医疗、精神压力等是影响农民工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1)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面临着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居住条件、文化氛围、家庭矛盾、子女教育、身体疾病等问题的改变,导致了精神压力的加大,这些精神压力会影响到农民工的身体素质,影响到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吴晓刚、郭保生经调查研究认为,有94.67%从事技术工作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压力对身体素质造成了影响,有76.67%两地分居农民个认为家庭压力对身体素质造成了影响,有81%的农民工认为本人就医难,有95.25%的农民工认为医疗压力对身体素质造成了大的影响[2]。(2)为了能够多赚钱养家糊口,很多农民工不得不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亦有很多选择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长期超负荷。长期的延长工作时间和超强度的劳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农民工的劳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是在一些矿山、纺织厂、煤场等企业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有些企业的工作环境根本达不到国家安全环保工作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农民工得了职业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有些地方的农民工素质在不断下降,有些还在不断恶化。我国要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就要大力提高全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全民的劳动生产力。提高农民工的身体素质不仅是科技发展的需求,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分析
作为城市暂住人口的农民工构成了一个数目庞大的新市民群体,其生活环境从农村转到城市,但环境的改变并不能代表该群体综合素质的转变,因此,为了使新市民与城市文明之间达成和谐和平衡,顺利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需要新市民群体、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激发农民工道德素质的积极化
农民工道德素质是指农民工在处理自己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道德特征和道德倾向, 它是在一定社会生活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教育与管理, 在农民工积极能动地从事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农民工道德认知、农民工道德情感、农民工道德意志和农民工道德行为四个要素。在我国农民工中,积极的道德认知与消极的道德认知并存,丰富的道德情感与薄弱的道德意志并存,规范的道德行为与失范的道德行为并存。农民工道德素质偏低的情况决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农村长期落后状况的深刻反映。因此, 解决农民工道德素质偏低的问题需要从国家、农村以及城市各个角度, 加强对农民工的道德教育和
行为规范, 促使他们的道德认知积极化、道德情感丰富化、道德意志坚强化和道德行为规范化。
2.重建和增强农民工的认同感
农民工从农村暂时迁移到各类城市,他们在城市居住与工作,大多有明确的定居倾向,但无法获得正式的城市户口,被称为“外来人口”、 “外来人员”,但用得最多的则是“农民工”。在目前中国,农民工人口规模相当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城郊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数量极大的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因而,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经历着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角色转换,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农民工的认同危机:(1)自我身份的认同。作为农民,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作为市民,他们又没有与市民竞争的技艺,从而导致压力倍生,精神生活空虚。(2)思想观念的迷惘。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浸润导致农民工的思
想信仰、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发生诸多改变的同时,也使其产生了很多的困惑迷惘。(3)行为选择的非理性、过激化。当切身利益得不到很好解决时,农民工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会以非理性的集体的方式如围堵政府、集体上访、罢工等表达他们的诉求,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国家与各级政府应端正工作态度,尽量规避农民工认同危机的出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工思想观念的重塑与整合,为其市民化创造良好的思想条件[3]。
3.重视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
中国农民工的数量一直在稳定增长,农民工的主体由农村青壮劳动力构成,并且他们越来越显示出留居城市的倾向。农民工夫妇携子女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已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且农民工随迁子女继父母第一代农民工后亦成为第二代农民工,他们大多成长甚至出生在流入地,长大后一般都不再愿意回到父母的祖籍而选择继续居住在城市。因此,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关乎着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社会融入的最终成效,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迁入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兼顾不同年龄段农民工子女的不同需求,抓住不同年龄段农民工子女的需求重点。舆论媒体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形成良好的风气,迁入地学校应该积极吸纳他们入学,社会组织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农民工自身也要自立自强,努力工作,为子女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农民工子女更要积极融入城市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摒弃自卑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拉近与城市同学的距离,与同学友好相处,共同进步[4]。
参考文献:
[1] 孙焕玉.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初探——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D].南宁:广西大学,2010(6).
[2] 吴晓刚,郭保生.精神压力对农民工身体素质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 宫敏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认同危机的重塑与调适[J].青海社会科学,2012(3).
[4] 甘杨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J].华章,2012(4).
(责任编校罗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t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