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药学该如何学习》,欢迎阅读!

中药学该如何学习
中医学是研究中医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种类繁多,内容复杂,覆盖面广。自学往往很难把握重点,一般体现在药多,容易混淆,难记。本文就如何学习《中药学》讨论了一些学习方法:
一、把握要点,掌握功效
中医基础理论和特定药物的功效及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是学好中医的关键。中医疗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总结,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的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的适应症密切相关。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来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将功效与主治联系起来,才能落实功效。以黄连的泻火作用为例,其泻火作用与苦寒味密切相关,能清火邪。因属心经、胃经、肝经,以清心、胃火、肝火著称。适用于心火上亢的发热,如肝火上亢引起的头晕、心烦、失眠、口疮、脘痞、呕吐、目赤等。这样,以泻火为中心,性味归经与主治的关系,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的认识,又突出了要点。千万不要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适应症。
要掌握药效,还必须了解其药效的含义。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即温肾阳使虚火落于肾,治虚阳浮于命门火之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泻肝火。前者包括各脏腑泻火,含义较广,后者是泻火的一个方面,含义较窄。
后期可以对比前、后两章的相关功能,可以加深对功能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补气、燥湿利水、祛风息风等。以行气益气治疗脾胃疾病为例,行气药物多为辛温之品,可通气机。脾胃气滞证适宜;补气药多甘温,善补脾胃;脾胃气虚为宜。此外,相对功效也可以比较。如升阳潜阳、泻火补火、宣肺敛肺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色
中药是根据药物的功能分类的。同一章的药物既有共同的疗效范围,又有各自的特点。只要掌握了本章的一般功能和适应症,就能掌握本章所含药物的主要疗效适应症,进而分别记住每种药物的其他功能。这很容易记住,也不容易混淆。
还需要区别对待性味归经、剂量、用法、配伍。比如大部分理气药辛、温、香,具有普遍性,苦楝苦、寒,要特别注意。再比如,矿物药因质地重一般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其毒仅为0.3-1.5克。槟榔一般用量为5-10g左右,但治疗绦虫病的用量为60-90g,难以见效。以用法为例,大部分药物都可以放入汤剂中,但抗水性药物甘遂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驱虫剂万磊的有效成分受热后被破坏,不适宜服用总之,学习时要分清内容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分别对待。一般内容可以掌握,特殊内容要记住。所以,不要一个一个不加区别地背,不要把特殊的内容当作一般的普遍性来滑过。并特别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区分异同
中药种类繁多,但单味药往往有多种功能,内容复杂,容易混淆。事实上,药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研究时,我们可以对可比药物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药的性能、功效和适应症。
比较功效相近的药物,比较其异同,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印象,使之易于理解和掌握。将适应症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助于充分了解疗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比如黄连、干姜、党参可以治疗腹泻,但作用不同,适应症也不同。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也是如此。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由于品种不同、炮制方法不同、药用部位不同,同一种药物的适应症也不同,可以通过比较来区分,以免混淆,如川贝母和浙贝母、生地和生地、大黄和熟大黄、附子和附子等。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和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纵观教材全貌,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把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的中医有条不紊、系统化,做到学得好中医,学得简单,学得复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t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