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说文解字注》札记》,欢迎阅读!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中谈到:《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字形,不仅在本篆的说解里加以说明,有时在另一个篆文的说解里也涉及到该篆文,往往对该篆文的形体和字义作出不同的说解。我们称这种解释为“旁见的说解”。在初次阅读《说文解字注》的过程中,粗略发现,尤其是字义的解释,有时运用的是训释字的本义,有时却运用的是引申义,例如:
一
《说文解字》:羴 羊臭也,从三羊。段注: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故从三羊。
《说文解字》:臭 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段注:走臭,犹言逐气。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自者,鼻也。引伸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说文解字》:荤 臭菜也。段注:谓有气之菜也。
齅 以鼻就臭也,从鼻臭,臭亦声,读若兽牲之兽。
胜,犬膏臭也。
臊,豕膏臭也。
按:
《说文解字》:臭 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这里许慎是从造意的角度进行训释,解释的是字形,“臭”由“自”和“犬”构成,因而依据字形,认为“犬”的嗅觉灵敏,因而可以根据感知气味寻觅踪迹。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自者,鼻也。引申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段玉裁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训释的说明,犬能凭借嗅觉器官——鼻子进行气味的感知,气味不乏有如花般的芳香和如污物般的恶臭,因而,段玉裁认为“臭”本是“气味”之意,“走臭”犹言“逐气”。并且,可以引申假借为各种气味的总称。
摘选《说文解字》中五条关于用“臭”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羴 羊臭也。羊臭,就是羊的气味。段注中也说得很明白: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臭”是通过鼻子感知的气味,羊聚集的多了,自然羊的那种独特的气味也就浓烈起来,这就是“羴”。
(2)荤 臭菜也。臭菜,正如段注中所言:谓有气之菜也。即有气味的菜,比如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韭菜。
(3)齅 以鼻就臭也。这里说的是“用鼻子闻”的意思。
(4)胜,犬膏臭也。这里指的是“犬腥”的气味。
(5)臊,豕膏臭也。这里指的是“豕肉的腥味”。
“臭”这里有两个意义,“气味”和“用鼻子闻”。在文献中都有用例,如:《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以上二例中“臭”都是“气味”的意义。再如:《荀子·礼论》:“成事之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这里的“臭”是用鼻子闻的意义。
整体看来,“臭”作为“羴、荤、胜、臊”的训释字来说采用的是“气味”的意义,运用的是本义。作为“齅”的训释字采用的是“用鼻子闻”的意义,运用的是引申义。
二
《说文解字》:许 听言也。段注:听从之言也。耳与声相入曰听,引申之凡顺从曰听。
《说文解字》:听,聆也。段注: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听,如听天下、听事是也。
《说文解字》:从 相听也。段注:听者,聆也。引申为相许之称。
《说文解字》:很 不听从也。
睽 目不相聼也。段注:听犹顺也。
按:
《说文解字》:听,聆也。段注: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听,如听天下、听事是也。许慎用“聆、听”互训,段玉裁的注解更为清楚一些,他指出了“视”和“听”的差别在于眼睛所能看到的是“视”,强调的是动作,眼睛无法看到,耳朵却能听到的是“听”。因此“听”的本义是“用耳朵去接受声音”。
摘选《说文解字》四个关于用“听”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许 听言也。段注:听从之言也。耳与声相入曰听,引申之凡顺从曰听。这里的“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用耳朵去接受声音”,“听言”的训释应如同段注里所说的“顺从”之意,文献中也有“听言”的用例,如:《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r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