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

2023-03-19 11:0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欢迎阅读!
政体,中国,演变,古代,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 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



第二讲 古代国家政体的演变 政体是国家形式,即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 通行的看法:夏代开始建立了国家。 中国古代国家政体发展的历史,约4000年。 古代中国的国家政体,统称之为君主制,分为贵族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两个阶段。 一、夏商至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演变 (一)夏商君主政体的产生 夏禹在治水过程中加强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将部落联盟变成了国家,废除了传统的权力禅让制度 启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王权,镇压了有扈氏和伯益。 商汤推翻了夏,建立商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存。 “余一人” 商王称帝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商朝被周所推翻。 周王自称“天子” 贵族君主制从夏朝开始至战国结束。 特征:“君主世袭”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如商王太甲,周成王。 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如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割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分割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力。 天子对贵族有封赏、生杀予夺的权力,贵族对天子有拥立、谏诤、诛杀的权力。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力进一步衰微,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诸侯在各自国家里逐渐加强自己的地位,逐步削弱自己国家的贵族势力,削弱自己国家的贵族君主子政体。 原因: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性;社会济、文化的发展,密切来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提出了打破各国间相互分割的壁垒,加强政治联系,走向地区性乃至全国统一的要求;专制政体决策程序简单,决策贯彻快,行政效率高,频繁的战争促成了专制君主制的形成。 秦国对分封的限制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 许多国家开始停止分封或限制分封,开始建立新的行政体制与官员管理制度官员任免制,御史监察制度上计制度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专制君主制自秦


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 汉武帝开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他提拔儒生作丞相,提高侍中的地位。 西汉末,废除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置司徒、司马、司空。 录尚书事制度 汉武帝逐步增加尚书的职能,提升尚书的地位,尚书职能限于受令与出令。 东汉时尚书地位上升,尚书台成为国家政务中枢。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成为国务总署,尚书诸曹取代九卿,直接处理国家政务。 西汉末开始,录尚书事成为没有丞相之名的丞相。 三、隋唐宋元时期的君主宰辅制度 唐宋元时期政体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所谓君主宰辅制,是指在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 西晋开始设两个录尚书事,使其相互牵制。东晋进一步设置分录。 南朝齐、梁时期,录尚书事变成非常设性的职务。 隋朝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唐朝正式形成群体宰辅制。 中书决策,门下复议,尚书执行,三者相互独立,分别向皇帝负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设政事堂,讨论决定国家大事,三省长官是政事堂会议的法定参加人员。 皇帝委托亲信参加会议,给予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也视为宰相。 相权分散在若干彼此互不统属的官员手中,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在国家组织中的地位,除了臣权对君权的制约。 四、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制 明初设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平章军国重事、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辅职务。 朱元璋杀宰相李善长、胡惟庸,撤消中书省,废除丞相及宰辅制度,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指挥,国家政事由皇帝决断,废除了皇帝通过相职治理国家的模式。 朱元璋下令,今后不准任何人再提设相之事。 绝对君主制: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也是国家行政首脑。 内阁制度:以殿阁大学士充当皇帝的秘书以及处理政务的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o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