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把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欢迎阅读!

把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中学语文论文
把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简评二
曹茂昌
郑萍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初看来,似乎没有多少特别创新之处;但是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它有非常强烈的目标意识,一节课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力求把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请看郑老师为本课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志’的文体知识,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第一个目标扣住本文的文体特点.并着眼于文本研习方法的指导和语用(把握思路)。第二个目标是从日常琐事典型的生活细节中体悟作者情感。这两个目标郑老师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把主要力气花在第二个目标上,即分别从文中选取了四个典型细节,师生一起鉴赏。这四个细节又分别对应本文思想情感的不同维度,或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亡故的母亲和祖母,以及妻子即细节1和2,还有4)或表达家道中衰的心痛(细节2和3)。可见,落实目标的具体操作,看似平常,其实奇崛,用心良苦。
落实目标的具体策略,也很精细。设计者扣住语言,用替换词语或者填入词语的方法。例如,分析生活细节:”娘以指扣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教师范读此句,并故意将‘扣’字读成‘拍’,引导学生纠错并提问:为什么不能把‘扣’改成‘拍’?”这个设计很自然,又很有情味。又如,分析另一处生活细节:教师要学生在“大母过余日”的“过余”前加入现代汉语的形容词,也值
得称道。
设计者的细心表现在,有的地方不为人注意的点滴被设计者注意到了并加以分析。例如:在列举分析“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东犬西吠”等几个生活细节时,设计者不仅展示篱笆和墙的图片,更是追问“为”的现代汉语释义,明确“为”字在篱笆和墙之前的意思分别为:扎和砌,接着进一步提问篱笆和墙的区别是什么?由篱笆到墙的变化意味着什么?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体味由篱笆到墙的变化意味着家族中的亲人越来越疏远的情感。这样,学生自然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并体会大家族亲人的疏远、人情淡漠,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家族衰败的悲痛之情。
这篇教学设计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设计者适时迁移相关知识,处处在渗透古典文化。例如在解读“爨”“归”等词语的时候。引用林纾等人的见解、归氏《家谱记》文字等,拓展了文意,也让学生在兴味中亲近古代文化。 本设计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在从第一板块“整体感知”到第二板块“品味细节”时,设计者非常智慧地用幻灯片展示了名家(林纾和姚鼐、方苞)不同观点的评价。本来可以引导好学生思考、辨别、沉思的。但是后面没有相应的讨论乃至争论。实际上,姚鼐、方苞作为散文大家,其批评多少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姚和方的价值观、文章观以及个性、气质等。如果在后文展开了研究一下,是不是更好呢?
还有,笔者也不很赞成设计者很多处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的做法。例如:“请同学们大声告诉我:你的祖辈和父辈对你的将来满怀期待吗?……”道德说教,有一些像教初中的孩子。
最后,笔者也不赞成“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断句。设计者本
意在创新,引导学生有创见,不唯书。但是,给我的印象是,不仅理由不充分,反而会让文意的贯通、情感的抒写受到了影响。 也是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21000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f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