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欢迎阅读!

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现状、特点及发展
从过去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5年江苏全国运动会,2009年山东全国运动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已经结束的2011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加上未来将要举办的2013年辽宁全国运动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中国在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充满对未来的信心。文章就目前国内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与总结,为未来的进一步探讨打下基础。
标签: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发展;特色 一、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现状概述
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的90年代,1990年亚洲运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北京团市委组织20万人形成了义务服务总队,为亚运会提供相应服务,亚运会的到来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非凡,此次赛会的服务组成也成为北京青年参与国际重大活动的初步尝试,这标志着我国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行动正式启动。其后,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也不断提升水平,谋求更高的发展,其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服务手段日益现代化,服务的科学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对此的关心也开始从无到有。2008年北京迎来了奥运会的召开,中国赛事志愿服务以此为契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经过一系列的积极行动,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在宣传与动员方面、志愿者招募及培训方面、志愿者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塑造方面、志愿服务的分配机制方面和组织管理方面都呈现出时代的特点。下面以此作为论述的各个层面逐一介绍目前体育赛事在各个不同角度的展现。
在宣传与动员方面。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主要依靠各级体育部门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其核心力量皆为政府组织,其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及影响力,特别对于招募志愿者、赛会中的实际服务等方面,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样的宣传与动员主体以及由此带来的宣传与动员力度使得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在体育主管部门与团组织的领导下更便捷地在社会中获得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可以保证志愿服务顺利开展而不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从而产生危害,使民众对此充满更多的信赖。同时,这也将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统筹和协调带来有利的保障,对于志愿精神在全社会的弘扬也具有很大的益处。
从招募方面来看,在目前我国已开展的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中,北京奥运会的赛事志愿者招募工作具有全国领先的水平。招募人数之多,招募范围之广,皆为历史之最。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个案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了解到全国在招募工作中的基本方法和涉及的主要环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启动时间为2006年,在其后的2007—2008年间奥运会志愿者的相关工作全面推进,这也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发展阶段,其招募工作的主要体系如下。
在这六大体系中,首都高校奥运志愿者和港澳台及海外志愿者的工作体系主要负责赛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其他体系主要承担城市志愿者以及社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这使得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六加一”总体格局得以逐步推进和完善,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迎奥”志愿服务、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等六个项目和“微笑北京”主题活动,按计划、稳步地推动相关各项工作的逐步发展。至2008年3月31日志愿者报名结束,报名人数高达1125799人,其中908334人同时报名残奥会志愿者。从招募工作来看,北京奥运会的招募工作及其与国情相适应的模式取得了成功。
在志愿者培训方面,我国国内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培训是以定位培训、集中培训、专业培训为主的基本模式。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内容主要考虑到此届奥运会的特点,根据我国的主要国情,将培训内容最终设置为:通用、专业以及岗位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塑造方面,国内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以人为本”。通过志愿服务展现出来即提供更为合适的人性化服务。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涉及种类广,又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赛事参与人员,例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来自四面八方。真正的人性化服务是提供满足各类体育赛事及广大参与者的相应需求,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服务方法和服务内容,使赛事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个人需求的最高程度满足,以为参与者提供安心、舒适、恰当的服务为己任,让整个社会充满人文气氛,并致力于消除差异和隔阂。
在分配机制上来看,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分配方法一般都以随机分配为主,参考志愿者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经历,进入具体工作岗位时,赛事组委会将志愿者以志愿服务小组的模式进行划分,集中制定工作目标和内容。在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管理方面,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以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制度为主。
二、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特色分析 (一)人力资源充沛
在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方面,我国人力资源充沛。志愿者们通过志愿服务中的互动行为形成了由这种合作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他们之间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群体。他们因工作、合作而联系,工作与合作成为他们彼此之间的基本纽带;有努力使赛事圆满成功的共同期望和朝向这个目标开展行动的能力;志愿者群体具有国家和承办地对他们的规范以及他们价值观念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有共同的身份,即同为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人员和对此非常认同的群体意识;通过身份的确认和行动的特征,该群体有一定的边界。
志愿活动本身是群体行为,在中国,志愿者群体在人力资源的数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本身是人口大国,“人多”是我们国家非常明显的特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3.4亿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其中1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到总人口数的80%。这意味着,全国有能力参与到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人口基数是相当庞大的。而且由于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国的人口素质获得了提高,目前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在这过程中,能够为体育赛事提供志愿服务的高素质人员数量也得到了扩大。当年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报名人数创下历届奥运会志愿者报名人数之最。当时的统计数据是,截至2008年2月12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突破93万,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人口,同时奥运官方网站消息说,城市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超过108万。由此可见,中国在举办体育赛事的背后,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和庞大的群体能量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作为赛事成功开展的配合力量。
(二)政府部门的支持
目前我国在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宣传、招募、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主导力量是政府,尤其是体育管理部门与共青团组织。
这种组织形式,能够使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政策支持和物质支持;同时,由于政府部门的强大权威性和号召力,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Y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