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案例论文如何撰写?(附案例一篇)》,欢迎阅读!
![案例,撰写,如何,论文,教育](/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8.jpg)
.
关于教育案例如何撰写的讲座
主讲:顾伟清
整理:李振国 杨芳等老师
顾伟清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学与管理》等报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案例论文。个人专著《教育案例新透视》,已于2017年1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顾伟清老师致力于案例研究,以繁荣案例论文为宗旨,在QQ群上进行了四次教育案例如何撰写的讲座,与大家分享研究经验和成果。现将顾老师的讲座资料整理如下: 一、教育案例有何特点?
第一,教育案例,一线老师比较喜欢阅读。因为案例论文反映了一线老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来自于教育生活实际。由于一线老师看得见,听得到,所以读来格外亲切。
第二,教育案例,一线教师撰写比较得心应手。来自于自己的教育,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容易有感而发,不必胡编乱造。
第三,教育案例,一线教师撰写有一定优势。因为案例来自于校园,教师又在一线,当然比理论研究的专家,在掌握材料方面有一定优势。
二、 哪些老师适合撰写?
第一,文字表达能力比较强的老师。发现了好的案例,却由于文字表达基本功不行,写出来结结巴巴,枯燥乏味,肯定不行。只有文字表达能力强,写出的案例生动形象,案例读来津津有味,论文的质量才高。
第二,逻辑思维比较强的老师。因为单有案例生动,还不够的,更重要还会案例剖析。案例透视得好,最重要,这是以理服人的关键。写论文,发牢骚,一点用都没用,靠的是以理服人,让别人看了心服口服。写论文,以权压人,更没有用,读者根本不买账。案例分析,入木三分,透过现象剖析出本质,读来才心服口服。
三、 教育案例如何撰写?
一般来说,教育案例论文,从结构上看,分成三大部分:案例、透视和对策。
论文开头部分的案例,要写得赚足眼球。所呈现案例,要求新颖、生动、简洁,有普遍意义。特别注意的是,所写案例要真实,不能为了论文而胡编乱造。编造出来的案例,经过美化包装,迷惑性极大,容易被误导,影响极坏,危害极大。老师们,我们不能这样做,宁愿写了论文被打入冷宫。 论文透视部分最重要,是写好案例论文的重中之重。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一针见血,从思想意识,行为表现,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因。
透视剖析要以理服人,分析要透彻,事实要充分,推理要合理,有根有据,决不能强词夺理。注意透视时,要针对案例来剖析,不能东扯西拉,做到上下文照应协调。 顾老师还认为,议论时还应注意文采,语言生动活泼,论述气势磅礴,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
论文结尾部分的对策,要根据透视剖析得出的道理和教育实际情况,自然而然地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方法。
顾伟清老师的专著《教育案例新透视》为我们如何撰写教育案例提供了范本。有志于案例研究的老师值得用心一读。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东城虎英小学 李振国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杨芳)
附顾老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教育案例,以飨广大读者。
..
.
“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学 顾伟清
名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路人,普通教师若与他们搭班,理应乐在其中,然而与其搭班的教师却感到一阵阵隐痛。
案例:与“名师”搭班的隐痛
王老师师范毕业后,被招聘到某农村中学任教语文。开学初,他感到兴奋不已,因为与他搭班的尽是“名师”,有学科带头人,有模范教师……王老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期待着在“名师”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然而,一场由“名师”们导演的“争夺战”,让他大跌眼镜。每次课间休息,教师办公室就会挤满了“补差”的学生,像一串串长龙似的排成几列纵队,等候“名师”们的点拨。王老师去上课,经常有七八张空荡荡的课桌,开讲几分钟后,那些“补差”的学生才姗姗来迟。有时,王老师发现办公室里少了一条“长龙”,铃声响起后,他捧着教材去上课,竟发现“名师”还在教室里谆谆教诲。
无奈之下,王老师向校长汇报,可校长却说:“他们的精神可嘉,其出发点是好的。我也很棘手,要是批评得重,也许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学年考核时,由于“名师”们的“勤勤恳恳”,加上“成绩”显著,他们个个“金榜题名”。
原来,“名师”是这样靠“争分夺秒”打造出来的,从此,王老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透视:学校管理者推波助澜
该校“名师”的做法,既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又妨碍了其他教师的正常工作,显然不可取。学校管理者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学校以为“名校=升学率”,仅仅把名师当作是提高升学率的筹码。学校把分数视作命根子,总是期望名师能“更上一层楼”,这样无形中给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有些学校不懂得“高原现象”,对名师们的暂时波动常常无端指责。为了“速成”地出成绩,名师们只能无奈地“抢时间”。有些领导看到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但不遏止,反而推波助澜。在这种“校园文化”的诱导下,“争夺战”成为名师们“旱涝保收”的最佳方式。如果能出成绩,就会“名利双收”;如果不能出成绩,也能换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评价。
其次是管理上的偏差。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校长要做的应该是提升管理品位,引导教师向“减负增效”的方向迈进;应该是搭建舞台,发挥好名师的示范、帮教等辐射作用。名师的发展本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有些学校却急功近利,在管理上出现偏差,将名师们全都逼上了“抢时间”这条路上。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V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