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收录的十四篇论文是从作者费孝通过去一年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费老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十四篇论文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其中有几篇我感触较深也比较感兴趣。
一、和泥土分不开的民族
开篇《乡土本色》作者便夸赞“土”字用来描述乡下人很好。“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我也觉得“土”字很有意思。本科学校地理位置处于郊区,每次和同学到市区玩都自嘲“土鳖进城”。我们当时说土鳖,是因为觉得自己从农村来,从土里来,是从与城区的繁华热闹完全不同的环境来。我们觉得自己是落后的,是跟不上时代跟不上发展的,是没见过世面的,所以说自己“土”。这时“土”和“愚”几乎对等,就像费老说的带有些藐视的意味。
看完《乡土本色》后,我重新思考“土”作为形容词的含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与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世代代的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从土里种出庄稼种出蔬菜种出水果,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都从土里来,土地神是所有村落都会供奉的神明。从国人和土地关系这层意义来看,“土”绝对不是“愚”,“土”只是描述中国在土地上谋生的国民的生活常态。
“土气”的一种特色是乡土社会的信用,“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人民与泥土紧密相连,他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就像植物一下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对自身所处的周围一切都是熟悉的,所以信用不需要靠契约来维系,只需要一
个简单的口头约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熟人社会开始转变成陌生人社会,口头约定的效力不足以约束现代社会的行为,法律的必要性便显现出来。在法律制度的执行中,“熟人社会”的模式反而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阻碍。
二、无声胜有声的特殊语言
费老用了两篇论文来论述对“文字下乡”的看法。作者在“文字下乡”里对“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句话为乡下人进行了辩驳。这里的“愚”常被理解为智力上的缺陷,但事实上,乡下人的“愚”只是对城市知识的缺乏而已,反过来,城里人到乡下也是缺乏乡村知识的。继而作者转入文字下乡对乡土社会的必要性的讨论。文字是用来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之一,在中国村庄里,稳定的关系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用到这个工具,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达到交流目的。在这样熟悉稳定的社会里,文字反而会束缚人们的表达,如果文字下乡的工作人员不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只是让乡下人多认识几个字,是不能让乡下人“聪明”起来的。熟悉的小社会里,人们会产生属于这个群体的特殊语言,这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在寝室里会有寝室里特有的一些交流方式,它可能不是规范的语言文字,但确确实实能够提高宿舍成员的沟通效率,增进宿舍成员的感情,同时体现出这间寝室与别的寝室的区别。但是这种特殊语言在和别人交流时就不奏效了,人们总要和陌生人交流,陌生人间传情达意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因此文字作为交流的媒介是有必要的。另外,在时代的发展下,人口开始流动,村庄里的关系不再如以往那样稳定,新的环境下人们需要新的交流方式,这便体现了文字下乡的必要性。
三、差序格局里的人情社会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作者非常形象地解释了差序格局的经典形象,同时还引入了“团体格局”来与“差序格局”作对比更好地理解差序格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L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