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黎氏儿童歌舞剧谈中国歌剧的起源》,欢迎阅读!

从黎氏儿童歌舞剧谈中国歌剧的起源
中国歌剧的摸索萌芽期是从“黎氏儿童歌舞剧”时期开始。从艺术上来看,它是以说、唱、舞相结合的形式来表演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音调来自我国民间,只是运用西洋作曲技法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与发展;从产生的时代背景上来看,它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开始就根植于大众,是属于我国近代新兴的大众文化范畴;从内容上来看,它是以民主和科学作为其主题和文化内涵,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反对旧道德、旧礼教和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束缚。黎氏儿童歌舞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歌剧这个外来艺术形式在我国发展传播的属性特点和受众群体,具有深远的意义。
黎锦晖——“黎氏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是中国最早创作儿童歌舞剧的作曲家,被称为“中国近代歌舞之父”。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其中包括《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等,其成就影响都非常大。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一方面鲜有具有西方教育背景的音乐人才归国,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家们还并未受到西方音乐的熏染,仍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为何独黎氏敢于打破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创造了一种既不同于西洋古典歌剧,又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戏曲,但又与这两种戏剧样式均存在着深刻联系的新型戏剧样式?下面我们就通过了解黎锦晖的教育和经历来分析其原因。
一 传统文化的熏陶
黎锦晖出生于湖南湘潭,家乡丰富多彩的民族和民间音乐的环境,使他从小就获得了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滋养。黎锦晖在《我和明月社》一书中曾这样回忆:“我童年玩弄过古琴和吹、弹、拉、打等乐器,也哼过昆曲、湘剧,练过花鼓戏,还曾参加过演出。”不难想象,一位自幼迷恋民俗与传统音乐艺术并深受其熏陶的人,一旦投入音乐事业,
要运用这些艺术素材是多么得心应手。如在他的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中就有花鼓戏中《呆子吃醋》《卷珠帘》的音调,《麻雀与小孩》是他最早的作品,就借鉴了湖南湘潭最村俗的一支民歌《打铁歌》。由此可以明显看到,黎锦晖幼年时期的传统音乐滋养,正是他日后形成“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又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音乐思想的根源所在。 二 新文化运动的熏陶
1918年,黎锦晖在北京加入北大旁听生行列,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新思想的影响日益加深,对新生事物怀有浓厚的探求欲望。1919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成立,校长蔡元培任会长。黎锦晖是这个团体的首批成员,并担任“潇湘乐组”的组长。在这个团体几年间,他受到蔡元培、钱玄同及其大哥黎锦熙的直接启导和影响,树立起远大人生目标:为把国语运动传播应用到教育事业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致力于儿童文艺和儿童音乐创作;为了把新文化运动思想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就必须努力创造贴近民众的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的思想熏陶,正是黎锦晖从一个传统民间音乐的推崇者到中国音乐歌舞剧的开创者转变的重要原因。 三 上海国语专修学校——儿童歌舞剧的摇篮
1921年,黎锦晖南下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同时担任教育部上海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后任校长。这期间,他开始以歌谣体编写带有注音符号的白话语文课本。“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是黎锦晖音乐创作开始步入儿童歌曲领域的指导思想。那首一直被误认为是民间童谣的“小孩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的《老虎叫门》,就是黎氏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最早谱写的一首儿歌。随后,黎锦晖应河南教育厅长之约创作了一部题为《麻雀与小孩》的“表情歌唱”,这便是黎锦晖最早的一部儿童歌舞剧的雏形。这之后一大批浅显、生动、极易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儿童歌舞剧在上海国语专修学校这个平台上相继问世,由于它形式活泼新颖、音调亲切悦耳、故事完整动人,在当时不但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还在全社会引起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J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