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中国近代体育制度发展史的特点》,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国近代体育制度发展史的特点
作者:杜金安 刘芳兵
来源:《体育时空》2016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G81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摘 要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期间体育制度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历史特点。本文以体育史为基础,对中国近代体育制度进行梳理与分析,探究和理解中国体育发展之路,对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制度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并对每一阶段制度发展的背景及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体育史 近代体育 体育制度
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矛盾复杂,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在民族危机中奋发图强,开始了民族复兴之路。在这一时期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发展特点,体育在这一特定社会进程中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历史特点,以体育史为基础,来探究和解读中国近代体育制度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中国近代体育制度的演变过程的特点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在郑州市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相关网站上查询有关此项研究的内容,了解国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项研究提供文献支持。
2.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在科学界定体育制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体育制度进行分类、归纳,比较其前后变化的特点,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逻辑分析,对本文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证。
二、分析与讨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体育制度发展的萌芽期特点
在清末时期,随着新政学制的改革,原来在军队中开展的兵操训练确立为学校的教育内容,推动学校体育初步制度化,在学校范围内确立了体育的内容,并规范了其发展方向。在学校体育中,更侧重于体育课程化的建设,规定教学目标、规定学时、规定内容、培养师资,对其他如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还鲜有涉及。晚清时期的体育制度主要内容就是强调兵操训练,其主旨是为了培养“新兵”、培养军国民,使“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而尤时时助以守秩序,养威重,以造成完全之人格”’。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学校,都是要通过兵式体操达到练兵之第一要务,这是晚清时期体育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这个时期以军国民教育为主的体育制度主要是取法西洋,以照搬日本、德国的制度为主,处于萌芽阶段。
(二)体育制度发展的转折期发展特点
在北洋军阀时期,体育制度的发展处于转折期,政府开始对体育竞赛制度进行了引导,全国性体育组织的成立也为体育竞赛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体育制度出现重大变革,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出现变化,“体操科”更名为“体育科”,兵操被废除,田径、球类、游戏、普通体操等竞技运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丰富了体育教育的内容,在学制中予以确立。学校体育教育的方式也发生变化,在体育课之外,提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运动会等。
(三)体育制度发展的高潮期的发展特点
在抗日战争前期,体育制度建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施行的国民体育法使体育制度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了基本的指导方向,也有了高层次的法律规范,不再只是由教育部门颁布的部门规章,而直接上升到国家行政法的层面。随着体育法的确立,体育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国民政府公布的国民体育法为核心、以教育部公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为指导纲要,涉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竞赛等各个方面的体育制度体系,层次基本清晰,内容也较为丰富,为继续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社会体育和体育竞赛这两方面的制度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各项法规、政策正是体育专家群体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认识的结果。根据国民体育法规定,训练总监部和教育部共同对体育事业有管理的职能,训练总监部职责更多,体育制度的发展主要是由教育部门推动的。 (四)体育制度发展的成熟期发展特点
在1937-1949年这一时期,国民体育法这一体育基本制度及原有的一些体育制度均重新修订。在学校体育方面,《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在原有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和课外运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重要完善,对学校体育各个方面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要求,向着综合全面规范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各项体育工作方面发展。在社会体育方面,以体育场为核心的社会体育发展方向在制度上得到强化,体育节的创设对全民参与体育运动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此外,体育行政制度、体育师资制度等也有了专门的规范性文件。除体育竞赛制度之外,这一时期其他各项制度均有所创新、制度建设成果显著。 三、结论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体育制度的发展从单纯的模仿照搬到初步结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经历了萌芽、转折、高潮和成熟四个时期。近代体育制度从军队拓展到学校,从学校体育拓展到社会体育、体育竞赛层面,并最终涵盖体育发展的各个具体方面。近代体育制度还从学制中的体育要求发展到国家最高层次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并随着配套法规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体育法为核心的体育制度体系在侧重点上,体育制度从侧重学校体育发展到侧重社会体育再到侧重体育行政、体育师资对体育普及的保障作用在制度设计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崔乐泉,罗时铭.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 [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 徐元民.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体育思想之传播[M].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发行.2000. [5] 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6]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擅变[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蒋廷献.中国近代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8] 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一导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9] 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郭红娟,马乃欣.从“重文轻武”到“文武兼课”—晚清学校体育教育制度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z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