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研究》,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研究
我们所倡导的“经典诵读”中的“经典”是适合儿童,语言优美,名家名篇。选取的作品是适合孩子诵读的优美的文学典范。经典诵读的读不仅仅是朗诵,诵读更需要学生在读的同时有简单的记忆。在这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措施。
“我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古今中外的图书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一个人生命有限,即使“皓首”,也难“穷经”。因此首先要选择的是读什么?人的一生,不可以不读书,不可不读好书。随着我省有关经典诵读活动的展开,更多的人把研究经典诵读的对象放在中学及以上的群体,而忽略了小学阶段学习经典的必要。 1 经典诵读的理论概述 1.1相关概念
对于经典概念的认识,《辞海》中的解释共有三层意思,包括了“重要的有权威的著作、宗教经典和儒家经典作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主要是指“具有权威性的传统的著作。”
诵读简单的解释就是指读出声音来,诵读不仅仅是读还包括背诵。在读书的过程中停顿起伏、起承转合,无不是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由于经典诵读包涵的对象十分宽泛。本文中的经典诵读主要指小学语文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关于诵读的要求在新课标中主要囊括在阅读的这个小标题下面,且于多用于古诗文的学习方法,所以本文在这里主要以宜读、宜背、宜悟的古诗文为代表进行论述。
1.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对阅读要求及意义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学生要掌握独立阅读的能力,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良好的阅读感,其中小学背诵的要求达到160篇(段)。但目前由于语文教材的体例限制,所选取的各代诗文作品并不多,与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所提出的“背诵优秀诗文160篇”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完成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外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我们常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经典诵读的学习过程便是个毅力锻炼的过程,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不断交流,提高自己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水平,在读中与作者进行情感的共鸣。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活动的有效性问题
经典诵读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保证经典教学工作的有效有针对性的开展?毕竟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亲身体验者,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待这项教学活动,老师的传道授业才能有据可依。为此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调查,以本校小学学生为对象,我们得到的数据如下:
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大约有93.3%的低年级小学生和89.3%高年级小学生对经典诵读教育的认识方向是正确的。学生的年级升高同时,对学习经典诵读这种重要性的认识在下降。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进行经典诵读,这部分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0%,低年级几乎没有。而且在这项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明显,即使在老师的督促下,大约95.3%的学生在一个星期学习经典的时间在50分钟以内,很多学生学习的时间包括早读课上花费的时间,这样看来,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几乎很少学习经典,更不用说对作品记忆的数量是否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一部分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贪玩的时候。另一方面家长在其中没有扮演合适的角色。 3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开展策略 3.1选取小学经典诵读读物的要求 3.1.1教师推荐阅读
我们所倡导的“经典诵读”中的“经典”,是指一定是适合孩子诵读的优美的文学典范。教师们推荐的内容要循序渐进,适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如:低年级读《三字经》、《百家姓》,
这些作品基本是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三、四年级读《唐诗三百首》、格言、成语故事,注重塑造学生品质。五、六年级结合课文选取《西游记》、等有一定难度的名著,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古诗词是特殊体裁经典,一定要贯穿小学整个阶段。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创新。
3.1.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作品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在选取作品时,老师可以先列好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喜欢读小说的,就可研读古今中外的著名小说,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现代作家冰心、巴金的作品。这些作品富有哲理、充满诗意,启发智慧,牵动感情。研读这些作品,会使你站在巨人的肩头,去迎接新的日出。 3.2经典诵读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 3.2.1建立管理机制与协进机制
就小学这个阶段,学生们需要扩大汉字储备量和知识面。小学生毕竟处于爱玩的年纪,学习的自觉性不是光靠兴趣就能掌控的。我们在开学初就定好班级读书计划,使整个经典诵读教育工作能够完整有系统进行的保障,学生要建立自己独立的计划,培养对自身学习的约束力,以及与家长匹配的反馈机制,三者有机统一。有足够的阅读资料才能让满足每个孩子的读书兴趣。发动学生互换好书,学生要养成爱书、分享书的好习惯。 3.2.2保证读书时间
每天15分中的晨读时间虽然短,我们却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晨读:经典古诗诵读。每周至少安排有一首古诗熟读成诵,每周选一节课,作为读书交流课。课外为辅,课内为主。每节语文课都会进行课前三分钟“好文大家读”的活动。这项活动全员参加,而且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读半小时的书,做摘抄,写读书心得。选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用信纸摘抄下来,要求书写工整、美观。(三百字左右)声情并貌地读给大家听。(每节课:一人)学生代表评分,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并且从读、以及所选的内容来评分。一方面让激励学生读书有收获,另一方面遏制学生懒惰的心理。 3.2.3成果展示
形式的多样化也是经典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需实行的,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对于丰富多彩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长久保持学生对经典学习的乐趣,能够避免他们因为诵读教育产生沉闷感。班级可以举办好书推荐会、古诗文诵读竞赛。让所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班级里也可以通过设立社团并且为社团命名的方式使得这项活动的开展的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在诵读、品味“国韵雅颂”中。能够学会不少经典诗文,在经典陶冶和熏陶下,让他们对美好优秀的文化更加了解和向往。 3.2.4交流心得
我们知道,教学工作是双向的。老师以诵读引领学生不仅是为了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以好的引导,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开阔他们的眼界进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学识。因此,交流是很好的促进自觉阅读的方法和手段。如:“我读我悟”个人交流、小组合作表演古诗课本剧。所有的这些独特的表演形式都突破了单纯的也显单调的古诗朗诵。能诵中带演,赋予了古诗丰富的新的舞台表演形式,更体现出了古诗那深入人心的独特的魅力。这样比较适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口味特点,更激发了他们对于中华经典诵读的兴趣。
诵读能给学生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家长却忽视了经典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是忽略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教育的根本始于家庭。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首先应该在环境上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读书学习的氛围。家长可以带学生多看“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在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积累,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闲暇时间接触到一些电视节目的不良影响脱离学习的轨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u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