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欢迎阅读!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状况,并探讨大学新生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对255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大学新生心理弹性水平低于一般水平;②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大学新生面临新的环境,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更多关注。
标签:大学新生 心理弹性 社会支持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后期”和“成年初期”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于社会的探索与好奇与日俱增,他们一方面要承受着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自身的承受能力还比较差,致使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见突出[1]。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人才,其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弹性(resilience),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受到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心理弹性是在弹性力学基础上提出来的心理学命题。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不同学者之间未达成一致看法。Connor KM等将心理弹性看作一种能力或特质,即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2]。Richardson G E等将心理弹性看作一种动态过程,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3]。许多研究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受到较高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那些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4]。本研究在考察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便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被试从河南大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6,回收率92%。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94%。被试年龄在16-21岁,平均年龄19.11±0.967。
1.2 研究工具
1.2.1 成人心理弹性问卷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由Friborg,Hjemdal.Rosenvinge等人编制,共有33道题,包括六个维度,即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
1.2.2 社会支持问卷(SSRS) 社会支持调查问卷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4个维度,即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施测程序 测试工作统一进行,统一发放问卷,测评的方法,要求被试对象严格按照工具指导语如实独立完成测试。测试前研究人员宣读答题要求及演
示练习题,保证每一位受试对象对答题要求完全理解并能独立完成。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状况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总分显著低于理论中值。
2.2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均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3.1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状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弹性水平低于一般水平。研究普遍认为,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普通大学生群体。王强对潍坊医学院2006级新乍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时发现,只有50.83%的新牛属于心理健康者,其不健康的比例人大高于其他年级的人学生。但山东师范大学的裴珍2008年的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一般大学生。尽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程度高于全国常模,但是新生中面临的问题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目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如贫困生的自卑、焦虑等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严重的原因可能是入学之初,许多新生不能顺利地适应与中学时期完全不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与想象中形成巨大反差,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即导致心理弹性水平较低。
3.2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新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社会支持可以作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弹性水平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对有心理问题的新生,及时采取疏导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承受力,提高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上述结论,我们可以知道,在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尽可能地引导他们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的情绪状态保持稳定,内心始终和谐统一,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丹凤,孟小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0):868-870.
[2]Connor K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
[3]Richardson G E,Neiger B,Jensen S,Kumpfer K.The resiliency model. Health Education,1990.
[4]Averill,R.Pers onal C ontrol Over Stimuli and I t’s Relationship to St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3,80(4):2862301.
[5]NafZiger’Mark A,Couilard,et a1.An evaluation of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College Scales.College Student Journal,1997,31(4)5l6~518.
[6]裴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自尊和班级人际关系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s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