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做人”的新轨——乡村随迁子女都市教育的心态与生态》,欢迎阅读!

The New Path to Learn to be Human:A Case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Attitude and Ecology of Rural
Migrants’Children
作者:刘谦[1,2];姚曼[1,3]
作者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系
出版物刊名: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页码:84-91页
年卷期: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学做人;随迁子女;教育生态;教育生态系统;进城务工人员;成人世界;自我认识;矛盾处理
摘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其瞩目的市场规模吸引着大量务工人员进京谋生。从教委到学校,对随迁子女学业要求不抱过高期待的同时,将“学做人”作为主要教育目标明确提出。在此之中,“静默的伙伴”“惯常的节奏”“突发的事件”共同构成随迁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学做人”的生态系统。“静默的伙伴”指那些萦绕在随迁子女学校和社区生活中的设施与场所。它们安静地存在着,却表明了城市对随迁子女的接纳与区隔。“惯常的节奏”指随迁子女在学校和家庭里惯常的时间节奏,以日常生活的姿态展现了教师和家长对随迁子女品行塑造的着力点、频率和方式;“突发的事件”则是在超越于日常生活节奏之外,以一种更极端和鲜明的方式,向随迁子女展现着进城务工人员成人世界的矛盾处理方式。这三个构成乡村随迁子女在都市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要面向,共同从接纳与区隔、流动与固化、市场与人性等维度
上构成“学做人”的新轨,塑造着乡村随迁子女在融入城市文化过程中的自我认识、定位与教育期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p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