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日语敬语教学

2024-01-05 13:3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日语敬语教学 》,欢迎阅读!
敬语,日语,跨文化,交际,视角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日语敬教学

作者: 梅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52



梅子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日语敬语作为语言现象反映出日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是日语教学当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国内日语教学工作者们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出发,改变传统的日语敬语教学模式,在日语敬语教学中强调敬语所体现的文化因素,才能使学生真

正认识并理解敬语的作用,从文化层面掌握正确使用敬语的方法,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因素;日语敬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50-02

20072月,日本文化厅在日本文化审议会上公布的《敬语指针》中指出:敬语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语当中敬语的使用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交际习惯,也是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上下关系在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敬语作为日语教学中一个难点,贯穿于初级基础日语、高级日语以及高年级专业倾向课程商务日语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模式的日语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式,在敬语教学上基本都停留在语法讲解上。基于日语敬语本身分类、语法结构、社会文化景复杂性,交际功能多变性,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出发,调整传统敬语教学模式,将文化因素导入在敬语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日本社会文化,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

让学生对敬语不仅仅停留在语法结构上的「WAKARU」(理解)、而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现—即「DEKIRU」(运用),是所有日语教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基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敬语学习本身存在的难点的分析,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视角出发,探讨新的日语敬语教学模式。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处于汉字文化圈,但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还是存在不少的交际障碍和困惑。看似语法正确的日语,未必能够成功地与日本人打交道。由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文化因素在大中专日语教学基本课堂上一直未被重视。首先,国内大中专教材在涉及到敬语都是出现在所涉及课文的语法讲解部分。对敬语也仅是基于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涉及到敬语在文化心理层面的交际功能多是只字片句一带而过。限于教材,再加之教师本身对日语敬语的社会文化理解层面的不足,很多教师自身语言交际能力也不强,往往在日语敬语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语法讲解—例句翻译—套句型造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即使在语法层面上理解日语敬语,但并不知道在何种场合,对何种对象,使用何种敬语。所以从培养交际能力视角来改变传统日语敬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敬语学习的难点分析


1.现代敬语分类问题。一般中国现行日语教材在涉及敬语时将日语敬语分为三大类「尊敬语」、「谦让语」、「丁宁语」。而在20072月,日本文化厅在日本文化审议会上公布的《敬语指针》将传统的敬语分类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敬语的五分类说,即「尊敬语」、「谦让语」、「丁宁语」、「美化语」。其中「谦让语」又被分为「谦让语Ⅰ」、「谦让语Ⅱ」二类。「尊敬语」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话题中涉及到的主体及其行为、性状等,使用抬高对方的表达形式,从而表达说话人的敬意。在「尊敬语」中,主语多为除第一人称之外的第二、三人称。其表达敬意的对象为对于说话人来说处于“上位”的人(如客人、年长者、位高者等)。「谦让语」是说话人通过降低自身或与自己处于同一立场上的人物行为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相对地抬高听话人或话题人物,向听话人表达敬意。「丁宁语」是说话人只对听话人表达敬意的敬语方式,与话题主体没有关系,通常采用在句尾使用「DESU」、「MASU」、「DEGOZAIMASU」、GOZAIMASU」等形式。「美化语」是说话人将自己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美化,比如在名词前面接续敬语接头词「O∕GO」,以此体现说话人自身修养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方式没有特定的表敬对象。在实际生活中,「美化语」较多为女性使用。

2.敬语语法结构复杂多变。以「尊敬语」为例,但从语法结构上看,就分为如下四种形式。①敬语助动词「RERU」「RARERU」。②敬语固定句型,如「O∕GO~KUDASAI」。「O+动词连用+NINARIMASU」③敬语动词,如「IRASSYARU」、「MESIAGARU」等。④表示尊敬的接头语和结尾语,接头语「O∕GO」加在与对方相关的人或物上,如「GOSYUJIN」、「OTAKU」;用结尾词「~SAN」「~SAMA」「~DONO」接在与对方有关的名词后。

3.敬语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初次接触日语敬语的学习者,往往会望文生义的将敬语的功能理解为“表达敬意”,这无形中就给敬语学习带来了第一道障碍。其实在真实的日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敬语绝对不能笼统理解表达“敬意”,它的使用,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社会心理文化。在日本社会,敬语更多的是用来表达传递“地位”、“亲疏”、“恩惠”等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使用敬语于刚刚踏进社会的日本本国年轻人来说,娴熟的掌握敬语都是成为社会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想驾驭并使用敬语,则要花费更大的工夫。比起学习语法,更重要的是理解敬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三、敬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敬语教学要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课堂中进行文化因素导入,这种文化入如果仅仅只以文化讲解介绍的形式出现的话,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如果在课堂上导入语言现象发生的实际场景,再以语言现象为引解析语法句型,最后在相应的练习环节再创造实际语言交流场面的敬语教学方式更能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敬学习的畏难感。

1.敬语使用的场合。在现代日本社会从敬语使用场合来看,首当其冲便是服务行业。从饭店服务人员到医生律师,只要是服务行业,一律对客户使用敬语。在初级阶段敬语教学中,可以将日本服务行业常用的日语敬语现象进行一个情景导入。比如说便利店的店员收钱时所说的「~YEN WO AZUKARISIMASU」(收您~元),「~YEN NO OKAESIDESU」(找您~元)。其次是职场,在日本职场,同公司内上下级前后辈的等级区分非常明显,一定要对上级和前辈使用敬语。同时对「社外」(其他公司,如客户,合作单位等)也是必须使用敬语;再次,在诸如会议致辞,接待等正式场合,也必须使用规格较高的敬语。在高级阶段的教学,比如商务日语教学中,可以在导入讲解日本商务习惯中严谨的内外区别后,在练习阶段分别设计对公司内部语言交际环境,公司外部语言交际环境,区别演练。2.敬语使用的对象。从敬语使用对象来看,一般来说对待年长者、位高者,都要使用敬语。而且根据不同的对象,表敬程度也是有区分的。日剧《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语》当中介绍过这样一个敬语使用表敬程度区别的经典实例:描述公司不同职位的人用餐,同样都是讲用餐,不过对于不同职位等级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说法:KATYOU (课长)GA GOHAN WO TABERAREMASU(敬语助动词「RERU」「RARERU」);BUTYOU(部


长)GA GOHAN WO OTABENINARIMASU;(O+动词连用形+NINARIMASU);SYATYOU(社长)GA

GOHAN WO MESIAGARIMASUMESIAGARUTABERU的特殊形式敬语)。按照职位顺序由低到高是:课长<部长<社长,所以与之相配的尊敬语表敬程度由低至高为:「TABERAREMASU」<OTABENINARIMASU」<「MESIAGARIMASU」。

3.敬语体现的人际交往心理。敬语的使用体现日本社会文化心理。排除地位、职业、场合等因素,是否使用敬语则体现了说话人与对听话人或话题涉及的对象的心理距离。这一点正是日语敬语学习一个难点,但基于现阶段中国日语教育的普遍模式,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掉。社会地位相同时,亲疏关系和心理距离成为是否使用敬语的决定性因素。即亲人、关系较熟的朋友之间是不使用敬语的。比如在日本职场,比较熟悉的同事之间不使用敬语,如果某天某一方突然用起了敬语,听话的一方一定会感到不安,认为自己是否做了什么得罪说话人的事。再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现代日本社会,日常生活中夫妇之间不说敬语,如妻子问丈夫晚饭想吃什么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是说:「KYOUNANI WO TABERU?」,如果哪一天这句话成了KYOUNANI WO TABEMASUKA?」的时候,可以推断夫妇之间有小别扭了,若是同样一句话变成了尊敬语当中表敬程度最高的「NANI WOMESIAGARIMASUKA?」的时候,那夫妻之间肯定是闹大矛盾了。由此可见,在日本,有些时候用敬语,并不会让听话人觉得有被尊敬的感觉,反而感觉到的是客气到冷淡的距离感。

四、结语总而言之,敬语作为语言现象反映出日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是日语教学当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国内日语教学工作者们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改变传统的日语敬语教学式,在日语敬语教学中强调敬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因素,并导入实例设计相关的演练场景,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并理解敬语的作用,从文化层面掌握正确使用敬语的方法,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化.文化审议会答申—敬语指针」[EBOL].2007-02-03.http//www.bunka.go.jp/losirase/bunkasingi_keigo_tousin.html.

[2]吴进业,王超明.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m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