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稿

2022-11-05 15:05: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2.《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稿》,欢迎阅读!
黄鹤楼,唐诗,12
金陵汇淳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四步三用导学案 主备人:杨纯 审核人:年级语文 10/6/2018

12. 唐诗五首(课时2

13. ——《黄鹤楼》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1.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学习教学

感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及作品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学习过程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写作背景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导疑

【预习任务】

1. 给加点的字注音。萋( ) 崔颢 2. 解释下列词语。

历历: 萋萋: 乡关: 3. 大声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去,此 楼。 返,白 悠。 树,芳 州。 是?烟 使 愁。

1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金陵汇淳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四步三用导学案 主备人:杨纯 审核人:年级语文 10/6/2018

学习目标一:通过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1. 听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 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3. 熟读成诵。

学习目标二:根据注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读译,概括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导学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学习目标三: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人的情感。

1.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3. 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了解文意,完成对诗歌的初步解读,熟

读成诵。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kV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