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陈桂金 李玫瑾犯罪心理学 心得—观影心得资料文档》,欢迎阅读!
开篇李玫瑾教授引用了很多案例,说明了一些犯罪的心理特点,比如随机性,潜伏性。比如马加爵和药家鑫案例,从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了解,并没看出什么异常,要发现和预防这些犯罪,要从心理上去了解别人,才能知道一些潜在的动机。
随后李玫瑾教授说到,以前只靠刑罚,虽然遵循了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并转化为固定的惩罚方式,但是这样的“严打”并没有降低犯罪,这让执法者很不解。李玫瑾教授说,我们应该从每个人的心理层面上去研究,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成长史。单单看某人做了哪些行为,在对照去处罚,只会让犯罪越来越频繁和反社会。
接下来到了李玫瑾教授讲课的重点了,就是如何减少犯罪。按照上面所说,就是要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上去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她强调了早期母子关系的重要性,这个阶段会形成孩子的一个依恋现象。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充分感受到爱的包围,如果处理不好,长大后便不知道用爱的方式对待其他人,容易产生犯罪。她又举了个分橘子的例子,先把橘子分给爷爷奶奶,然后是爸爸妈妈,再是自己,教导孩子要有他人的概念,这样的孩子才不会完全的自我为中心。她还举了孩子哭闹的例子,母亲对孩子无理的哭闹要学会说不,即使孩子大哭,也要看着他哭完,让他知道哭没用,告诉他不能做的事有哪些,那么孩子长大了,再和他说不的时候,对他的冲击会小很多。而那些离家出走的就是在孩子早期(6岁前)没有做好“不”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说到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观念和欲望的冲突会导致犯罪。又说回马加爵的案例,她从马加爵的父亲、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性等很多的因素中,分析,推理,证明——像剥开一只笋子一样,一层一层推进,最终得出马加爵杀人的动机是因为他有过性行为而被他的好友知道后杀人灭口。这次的分析比较深入,主要说明了2个观点,1是分析判断要有理有据,2是不是所有犯罪人都是精神病人。随后的一个分尸案也是说明了这2点。
“感觉是认识的开始也是保证心理正常的基础”,有些犯罪是感觉单一导致的。例举了一个感知觉实验,一个监狱棋王的例子来说明感知觉的重要性。
社会生活里面应该关心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自尊和自豪的资本的话,那么他什么都敢做。这些也是和谐社会要帮助的重点人群,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找回自我价值,这样我们才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情绪情感活动也有影响
见识到了李玫瑾教授的逻辑水平与分析能力,还有她作为一个犯罪心理学权威的专业素养,我十分佩服。
第1页,共1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