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拉斐尔前派作品忧郁因素成因之探索

2023-11-19 14:3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丽与哀愁——拉斐尔前派作品忧郁因素成因之探索》,欢迎阅读!
拉斐尔前派,成因,哀愁,忧郁,探索
美丽与哀愁——拉斐尔前派作品忧郁因素成因之探索

作者: 曹青

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9



产生于1848 年的拉斐尔前派,是由几名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发起的美术改革运动拉斐尔前派艺术中所普遍体现的伤感特征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而这种艺术特色也为英国19 世纪末的唯美主义文艺开创了先河。威廉·霍尔曼·亨特、但丁·加布里尔·罗塞蒂和约翰·艾佛雷特·米莱斯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及代表画家,他们倡导摒弃当时美术界所盛行的画风,回归到拉斐尔之前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中去。宗教故事、文学经典和神话传说中颇具冲突的情节是画家们喜爱的创作主题。

拉斐尔前派画家作品中忧郁因素的成因,是一个极其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本文从画派产生时的时代背景、英国的文化传统和画家个人经历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1.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拉斐尔前派创建之际适逢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初期,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复杂尖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诸如农民破产、工人失业、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等。这致使19 世纪30 年代掀起了宪章运动,但由于政府的镇压和多方面原因这场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英国工人运动社会革命也因此陷入低潮,再加上传统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并没有爆发彻底的革命。

维多利亚时代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英国在走向工业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拉斐尔前派的青年画家们敏感地认识到社会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思想、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犹豫、保守和伤感的这些中产阶级的特征在这些青年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拉斐尔前派艺术家大多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后代,他们既不是统治阶级的拥护者,也没有真正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所以只能把他们归为社会改革运动的旁观者。

2.传统文学滋养忧郁的英格兰

艺术家的创作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以及政治文化的影响,世界各民族的文艺作品具有各个不同的民族特征。真正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在其民族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积淀着民族之魂的。[1] 19 世纪的英国画家们常常从文学作品中选取创作素材,使画面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拉斐尔前派画家们也不例外,他们喜爱表现那些充满悲伤气息的文学作品中的极具尖锐矛盾的情节,使得绘画作品更能打动人心。

米莱斯的成名作《奥菲利亚》就是这样一幅作品,画家选取了奥菲利亚在听闻噩耗后精神崩溃而不小心失足落水将要淹死的情节。头戴花环的奥菲利亚静静地躺在盛开着五颜六色鲜花的小溪里,虽然画家把四周的景色描绘得很动人,但是却令人恐慌与不安:奥菲利亚苍白的脸色和幽深的环境烘托出不祥与恐怖,使画面的悲剧性意味更加浓重。作品中奥菲利亚头上的花环不仅忠实于原物,而且具有象征意义。浮在右侧水面上的贝母,象征着忧伤;奥菲利亚右手中的深红色罂粟花象征着死亡;勿忘我的涵义更是显而易见的。爱伦·坡认为死亡是最具忧郁

色彩的忧郁话题,而“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最忧郁的话题是最富有诗意的。


米莱斯是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他艺高德馨,婚姻也很美满。那么为什么他也热衷于创作一些反映伤感、忧郁、哀愁甚至是死亡的题材呢?这就要从融汇在他血液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说起了。

欧洲中世纪被喻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末期的社会充满了悲观、厌世的色彩,那时的画作中的人物脸上也时常透露出一种悲哀的之情,忧郁笼罩着人们的心灵。这个时期看来似乎尤为不幸,似乎记忆中留下的只是暴力、贪婪、和仇恨,而所知道的快乐只是放纵、傲慢和残虐。[2]

16 世纪末和17 世纪初,忧郁被称为英国以及整个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世纪病”,如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忧郁是一种严肃的深层次的忧郁。“忧郁是莎翁一连串悲剧的苗头和火种。没有忧郁就不仅没有丹麦王子,也没有莎士比亚所有的悲剧。”[3]“忧郁”在英国乃至欧洲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这也就难怪它会给予浪漫主义以无比肥沃的思想土壤了。

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予了米莱斯对感伤题材敏感的洞察力,也使得他的艺术有着独特的韵味。因为在他眼中的美丽总和不幸相连,也正是由于这种带有不幸的美丽才更有着摄人魂魄的吸引力,这些传统文学毫无疑问是米莱斯艺术中忧郁因素的母体。

3.个人因素对创作的影响

面对相同的事物,不同人产生的不同感受与个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以往的经历、性格、喜

好有关。正如诗中说的一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个人因素起到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拉斐尔前派的灵魂人物罗塞蒂一生几乎完全以文学题材作画,他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抗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通过最大限度地绘制异教神话来形象地表达他的性爱观。[4]“他的绘画具有叙述的特征,而其诗歌则具有画面的质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罗塞蒂艺术的特色。

罗塞蒂的一生情路坎坷,有过好几个情人,她们都是他画中女性形象的原型。最著名的要数他与妻子西达尔之间美丽而又悲伤的爱情了。《比娅特丽丝》是罗塞蒂借但丁之爱来抒发自己对亡妻西达尔深深思念之情的作品。画中身穿绿衣的比娅特丽丝——同时也是罗塞蒂的挚爱西达尔——闭着双眼、微微仰着头,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什么痛苦和忧伤的表情,她似乎被什么所吸引,沉浸于其中,平静地等待着死亡之神的召唤,那象征着圣灵的红色鸽子正衔着代表纯洁与死亡的白色罂粟花来到她的怀中,预示了死亡即将降临。她身上那件绿色的衣服和鸽子红色的羽毛形成了强烈反差、而又诡异的视觉效果,烘托出画面的迷乱、紧张、奇异氛围。表现了画家对世事无常的伤感,也体现了他对爱人的痛苦追忆和深切惋惜。背景中隐约显现出亚诺河及河上著名的旧桥(据说是但丁第二次遇见比娅特丽丝的地方)、古老的船只以及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剪影,代表着故事发生的地点(但丁和他心中的缪斯女神的居住地佛罗伦萨)。画面后方可以看到模糊的爱神和但丁相向而立,象征着爱情并不会因为死亡而停止,须知真正的爱情是可以穿越生死的。那只放在画面中部的日晷,指针永远地停留在罗塞蒂爱妻西达尔的死亡时间。

罗塞蒂时常从经典文学及神话传说中寻找和自己遭遇相通的一面,来抒发自己的惆怅和感伤,以达到心灵上的慰藉,既隐晦而又饱含深情,这使得他的作品常常带有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

无论是在西方古典绘画抑或是西方现代绘画,忧郁美都曾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美学风格或是出现于画面的造型刻画中,或是流露于人物的情感情绪当中。[5]


在欣赏拉斐尔前派画家作品时,我们时常被其中的带有哀愁的美丽所打动。形成这种忧郁情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是和画家们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英国的文化传统、个人经历有关的。忧郁绘画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

作品之中的复杂而耐人寻味的忧郁美都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其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2,272-274..

[2]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21-25.

[3]汪榕培,王小娜.忧郁的沉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8-142..

[4]李新生.感伤常临花洒泪—罗塞蒂与他的《白日梦》[J].读者欣赏,20070952-54

[5]李新生.深沉而敏感的忧郁美-丢勒与他的版画作品《忧郁》[J].读者欣赏,20080894-96.

【曹青,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U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