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毛概时事热点论文

2022-08-11 23:51: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安大学毛概时事热点论文》,欢迎阅读!
长安大学,时事,热点,论文,毛概
“就”“招”交手,谁执牛耳?

——时事热点小论文



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满是穿着学士服合影留念的学长学姐们。大四,术生涯的又一转折点,面临着考研、出国等多种选择,但更多大学毕业生的第一志愿自然是迈向从校园到社会的第一步——就业。

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一直到2012年的680万,这是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的统计。然而,目前的招工市场可归结为四个字——“杯水车薪”对与众多与硕博、海归相竞争的本科生无异于火中送炭,自然招致社会问题。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相关资料显示,每年有近50%因无法就业转而继续深造,或是迫于无奈转行,更有甚者待业在家。先不论国家人才资源闲置带来的发展滞后,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小的考验,不仅影响其就业积极性,发“读书无用论”,对社会和谐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才资源供过于求,是不是意味着招聘方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呢?中小型企业纷纷表示,空有岗位招不到人。这类企业往往有如下特点:底薪低,发展前景有限,内部管理有待规范„„如果说因为企业本身缺乏竞争力,在五花八门的招聘会上难以吸引求职者倒也不足为奇,但不少大型企业也表示,耗费了大量精力物力换来的候选人,却常常招来的员工物非所值,变成了企业负担。

一方面公司想花最少的钱、聘最好的人、干最多的活,另一方面应聘者想找待遇佳、环境好、工时少、压力小的工作,所以,招聘单位和员工的矛盾公诸于众。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招聘市场现状如此尴尬被动呢?简单归结有以下四点:

一. 高校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如今大部分企业也很注重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越是普通员工,就越注重知识能力——除了专业知识,还有语言运用能力、数字能力、分析统计的能力、


习的能力等等。但学校的考察还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趋于形式化的实习,但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面对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企业要求的全面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观念和专业设置上必须进行改革;要清醒的认识到,不能一厢情愿的按自己的理念办学,社会需求;要彻底改变只顾灌输知识、忽视人才培养,只顾学生成绩、忽视综合素质的模式。对于人才不合格的情况,应与各大企业多进行沟通交流,适时发现问题并在输出人才之前,予以解决。

二. 本科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成本较高,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理想是找一份体面环境好收入高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毕竟是少数,而且更新换代速度远不及每年各大高校输出的应届毕业生。

再者,渗透十多年的排名思想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得到体现,他们习惯性的相互攀比,于是,再次抬高了择业期望值。实际上,现今大学生找到工作并不难,难就难在不肯低就。现今大学生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生活费充足,就业时,当底薪与生活费相差无几,他们便难以接受。因此,种种原因,眼高手低、就业心态浮躁、一味追逐大城市大企业,造就了宁可待业或考研也不愿低就的困境,也造成了人才与劳动力的囤积和浪费。

三. 招聘方式难以全面考核人才素质

首先,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最注重的是以往的工作经验以过去的经验作为重要因素来评价求职者能否胜任新的工作不得不说,这对于初出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非常不公,苦读四年,还不如一个高中文凭却有四年工作经验的人就业条件好。

其次,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短短面试过程根本无法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换言之,表达能力出众并不一定代表应聘者具备岗位所需的能力,不是所有的职位都是市场营销尤其对于一些不对外的技术性部门,单靠优秀的表达能力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

另外,目前我国企业对员工专业知识掌握较为看重,的心理测试重视程度很低,在管理层的选拔上,对应聘者进行心理测验的不足三分之一,普通员工中,仅有18.09%的企业会对其进行心理测试。这样的后果往往是应聘来三种人:其


一,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学习成绩优异,各种学术奖章硕果累累,但很遗憾,工作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模式,结果自然大失所望。其二,夸夸其谈的言论家。这类人往往擅长说服他人,却缺乏真才实干。其三,缺乏韧性的浮躁者。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久保持最初的工作激情,遇到困难易退缩。其四,满腹优越的自负者。也许他很优秀,但这种人往往以自我为重心,没有团队协作精神,听不进别人的提议与批评,难以与他人共事。企业在对候选人进行选拔的时候,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测试体系,随意性比较大,这是目前企业在招聘中存在着的普遍缺陷。

四. 人才供需双方未能很好搭建平台

招工与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府则是维持动态平衡的主心骨。要解决人才供需双方的平台问题,国家应多建立高效务实的人才中介机构,而不是形式化的档案存放局,要提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办官方的常年存在的人才交易会,为人才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此外,国家应采取颁布城市就业排行榜等政策,励各大城市创造顺畅的就业渠道。

当然,对于任何事物的分析都有它的两面性,招聘单位与求职者的矛盾,有害,也有利。显而易见,因为企业与人才的对接成功率太低,浪费社会资源,造成经济损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正是由于企业与人才的相互挑剔,招聘双方都需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互相适应,而不能一味要求与苛责。不管是企业也好,个人也好,你都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在行业的高度看待问题。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之。试想,如果企业或者个人中某一方处在绝对优势地位,那么企业难以发展,人才也不会成长。道理很简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虽然很残酷,但不得不承认,逆境往往造就质的飞跃。只有招聘单位和求职人员都在进步,社会才能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TQ.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