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费孝通早期社会思想述评》,欢迎阅读!
![费孝通,述评,早期,思想,社会](/static/wddqxz/img/rand/big_63.jpg)
费孝通早期社会思想述评
【摘要】:费孝通是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写出了传世名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云南三村》等著作。文章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简要分析考察他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一为“社区研究范式”;二为“差序格局”思想;三为“实地研究”方法;四为“类型比较”方法。
【关键词】: 费孝通;社区研究;差序格局;实地研究;类型比较方法
文章探讨的是费孝通早期的社会思想,即解放以前他在发表的文章和专著中表达的。我将他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后两个阶段是在解放后:在第二个阶段,国家委托他去贵州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当地的个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为将我国少数民族界定为55个作出了贡献;在第三个阶段,即社会学恢复以后,他提出了“小城镇建设理论”。
一、“社区研究”范式与田野调查方法——以《江村经济》为例
江村在江苏太湖吴江开弦弓村。那个村很“典型”,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最早期阶段,也就是现代化,工业化的初期,“江村”受到了机器大工业的影响——在那个村子有一个蚕丝加工厂——并且这一地区在以前就出口蚕丝。中国的蚕丝和日本的人造丝就有这方面的竞争。当地人的生活在国际蚕丝价格的变动下进行着。
江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口众多,土地相对有限,人多地少,小型的土地所有者不如费孝通在禄村调查的多——禄村有很多的小型土地所有者,有就是说,小地主们都在村里——江村的土地兼并要严重得多,有大量“不在地主”生活在附近的城镇里。由于大背景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江村虽然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面对现代化工商业的竞争,家庭手工业衰落了,因为一家一户生产的蚕丝质量不统一。农民,这个称谓本身就暗示了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是在田里耕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由于当地的信贷行业不发达,但是高利贷却是蓬勃发展。费孝通在书中做了一个推算:比如一个农民在三月份借了高利贷7元,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他要还48元,如果这笔钱不能还上,只有将农民的土地已每亩30元的价格转让了,农民也就随之便成了佃农。那些小农当然不愿这种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那么,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呢?在江村,人们兴办了合作丝厂,既然是“合作”的性质,那就是有钱大家赚,而不是像私营企业家那样独享利润。这样的试验显然是向着农民的利益。至于它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是一种内发性的发展模式。
费孝通在“著者前言”中说,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田野调查。相比
他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住上几年,还能用当地土著人的语言进行访谈,深入分析研究他们的社会组织,费孝通的实地调查所有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但是,这不能说《江村经济》写得不深刻,没有影响力。恰恰相反,马林诺夫斯基为本书作序时说,“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费孝通在若干年之后重读导师的序言,才深刻领悟到老师的话语中的深刻含义。马林诺夫斯基的时代,人类学主要是对未开化的“野蛮人”的猎奇研究。而世界大背景是,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人类学家再想像以前那样研究所谓的未开化的人民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在哪里呢?马林诺夫斯基和弗里德曼都认为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比如中国,进行人类学的研究,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更何况该项研究是由一个当地人住持进行的呢?
二、“差序格局”思想——《乡土中国》的亮点
《乡土中国》其中有两个章节是说“文字下乡”的。当初像梁漱溟,晏阳初初推行文字下乡,但始终效果不怎么样,为什么呢?其实教授们的心愿是好的,但是他们不了解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又是一个自己自足为主的农业经济的社区,文字的功用在哪里呢?文字的使用是官员们和读书人的事。
费孝通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叫“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是用来描述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他用了类比法,说“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困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个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出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形象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重新审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的概念,特别是其关于纵向的等级制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性以及本土社会理论的普世性意义”费孝通所讲的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多数学者都只看到“差”而忽略了“序”;这是有关差序格局的学术话语中的一个误区。差序格局的维系有赖于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不断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是通过伦理规范,资源配置,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等社会文化制度实现的。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并对中国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以社会学的视角看一种社会制度——以《生育制度》为例 在《生育制度》一书中,费孝通尝试着用生育制度来解释人们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等等社会现象,应该说是用家庭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的经典作品。
费孝通明确否定家庭、婚姻、亲属等生育制度是人们用来满足生物基础上性需要的社会手段。相反,社会通过这些制度来限制人们满足生物需要的方式。这
些制度是起着社会新陈代谢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生物界中人的生命有生有死的特点和社会实体自身具有长期绵絮、积累和发展的必要所发生的矛盾,而产生的社会制度。我说如果以满足两性结合的生物需要作为出发点,其发展顺序应当是说由于要满足两性结合的需要而结婚生孩子,接着不得不抚育孩子而构成家庭,又由于子孙增殖而形成亲戚,这种一环扣一环可说是“将错就错”形成的社会结构。如果反过来看由于社会需要维持其结构的完整以完成其维持群体的作用,必须解决其内部成员新陈代谢的问题,而规定下产生、抚养新成员办法,而形成了“生育制度”。这个制度并不是用来使个人满足其生物上性的需要,而是用婚姻、家庭等规定的制度来确定夫妻、亲子及亲属的社会角色,使人们能按部就班的过日子。
四、类型比较研究方法——以《云南三村》为例
在《云南三村》序言中,费孝通点明了由《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的写作思路和运用的方法。思路是他抱着认识中国,为了在战后建设好中国的赤子之心去进行社会调查。这就是为什么在伦敦学习两年后匆匆回国后不到两个星期就投入到实地调查的原因。更何况当时国民政府退守昆明,抗战进行到艰苦的相持阶段,在海外学成归国的费孝通的爱国情操是值得后学的我学习的。具体而言,广西大瑶山和太湖边上的江村是费孝通的试调查。“《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云南三村》是对其的发展。换句话说,单单调查一个江村不足以解释“中国农民生活”。费孝通构想的理论假设是现代工商业势力侵入、传统手工业崩溃导致了以离地地主为主的土地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S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