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高级中学高二古代诗歌赏析第一

2022-09-02 10:44:5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泾源高级中学高二古代诗歌赏析第一》,欢迎阅读!
泾源,高级中学,赏析,高二,诗歌
泾源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

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二、诗歌赏析.41分)

(一)阅读屈原《湘夫人》中的一段文字,完成46题,(每题2分,共6分)。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4.上述文字中的“帝子”、“予”分别指谁?

5.上述文字中运用到了哪些抒情方法?

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二)赏析下面诗句,完成79小题。(每题2分,共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7、对诗歌意境和意蕴赏析错误的一项(

A、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B、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歌表现出他很消沉。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D、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8、下面各项对诗句理解有错的一项( A、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B、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1


C、这一首诗的结句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横流。因为伤神,诗的意境低沉,反映了他消极.的人生观。 D“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诗人若干年前就听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其实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 9、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

B、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 黄生认为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

C、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此为基础酝酿成诗词的意境。因此我们可以肯定黄生探讨创作问题的方法错了,是倒果为因了。

D、五、六两句写得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艳压群芳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目,(每题3分,共6分)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0.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 11.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答: 12、翻译下列两句诗(每题3分,共6分)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翻译:①

13、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共9分)

①、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菩萨蛮》) ②、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④、泻水置平地 (鲍照《拟行路难》)

⑤、 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⑥、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⑦、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⑧、春江潮水连海平,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⑨、海客谈瀛洲,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 余褋兮澧浦 姊妹弟兄皆列土.. 柏森森.. 深林兮惊层巅_____________ 凭轩涕泗流___________ 失向来..之烟霞__________ 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 游人只合..江南好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518题各2分,184分,共1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17、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18.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请将答案写在右边空白处。4分)



四、作文(40)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这世上,有太多的人让我们感动与震撼,他们或许执著,或许不屈,或许坚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体会到真正的崇高、真正的伟大、真正的高贵。其实,在自然中,同样有许多让我们心灵震撼的生命。那狂躁不安而又倔强的白花鱼藤,那经历了生命中无数的磨难之后,正向每个人自豪地展现与炫耀自己的一生的白杨,那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原荒地之上百年才开花一次的普雅花,他们会再次深深地震撼你的心灵!

请以“不屈的生命,无言的震撼”为话题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思想积极健康向上;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泾源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1答:D 2答:B 3答:C 4答案:“帝子”指湘夫人,“予”指湘君 5答案:运用了直接抒情、融情入景、借举止抒情、因情造景这四种抒情方法 6答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出浓郁的愁情7B、不消沉 8C 9B 10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11.答: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12、①、我怎能低头弯腰侍奉达官贵人,使自已心情不能愉快而露出笑脸。 答:②、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身到老(不再回乡)

13①游人只合江南老,②洞庭波兮木叶下,③长使英雄泪满襟,⑤回眸一笑百媚生,⑥举杯断绝歌路难,⑦在地愿为连理枝,⑧海上明月共潮生,⑨脚著谢公屐。

14、略15A试题分析:盖棺:指人死后装殓入棺。盖上棺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作出评价。前面说的是“历史人物”,符合语境。B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而句中的吉他是朋友的,不是自己的宝贝。用错对象了。C“风声鹤唳”是一个典故。淝水之战中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句子说的是小镇春天美景,不符合语境。D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句子说的是高价票让人们无法亲临现场,用“忘而却步”比较合适。16D试题分析:A“发生”和后文“案情”搭配不当,改为“出现”B语序不当,应该是“每当火车鸣着汽笛”C成分残缺,应该在“从过去”前面添加“经历”以和后文的“阵痛”搭配。本题主要考察语法类错误。方法是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指代性的词语。一定要找出其指代的内容。17C 18、答:示例: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内容完整,给4分:答出均逐年增加的,给2分;答出增幅有差异的,给1分;答出差距加大的,给1分。语言连贯,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学科网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19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S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