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随笔两篇》,欢迎阅读!

开学第一课
今天上午我有三节课。8点15分第一节课,我踏着悦耳的音乐声走进了六(6)班。师生问好后我先自我介绍,让学生将“胡红亮”自由地读了几遍,用时大约5分钟;接着我说数学讲究数感,并在黑板上写了0.4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后想到了什么。 生1:看到0.4我先想到0.4元是4角钱。 生2:看到0.4我先想到0.4等于2/5。
生3:我想到水星和地球比有0.4,我感到0.4很小。 生4:从我家到学校差不多有0.4公里。 我又在下面写上0.5,学生继续说。 生5:0.5就是一半。
生6:上学期我考了98.5,比我的同桌少了0.5分。 生7:我身高1米5,就是比一米多0.5米。
我说,联想是学好数学所必需的。大家想的很好,范围可以更广更专业一些。比如0.4是一位小数,是有限小数等等。现在黑板上有了0.4和0.5两个小数,你们有想到什么?
生8:0.4比0.5小0.1。
生9:0.5和0.4的整数部分都是0。 生10:0.5比0.4更接近1。 我说如果四舍五入呢? 生:0.4≈0,0.5≈1。
我说保留整数0.4就是0,而0.5是1,这是的差距又是几?(生齐说:1)。对,四舍五入 后两者之间的差被放大了,由0.1变成了1。两者之间已经是天壤之别了。接着我打了一个比方,张三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李四有一分钱,但是张三就是穷光蛋,李四就是有钱人。我指着0和1说表面上看0和1相差1,但是别忘了不管多少个0相加,和也不会是1。
望着同学们若有所思的神情,我说道: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在成绩方面是有差距的,但是这不过是0.4和0.5的区别,0.4的努力一点增加0.1么,当是0.5时你就会在四舍五入里升值,0.4就会沦为0,是要被淘汰的。每天努力一点点,你的人生就会从此与众不同。
我伸出双手,在学生中走了一圈,同学们心有灵犀的和我击掌为誓。我走到讲台前,说给自己加油吧。掌声响起!
最后我检查起他们对新教材的了解情况:你知道第11册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摇头。)你们拿到新课本后翻看了么?(全班29人中只有5人举手。)我遗憾的说你们没有要学好数学的激情,课本从昨天上午9点发到你手上,到现在过去23个小时了,你连看都不看它一眼,此时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委屈的哭声。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说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吗?
我没有喊下课,收拾一下课本走出了教室,留给他们一个背影,留给他们静静的思考。
彭埠第一小学五堡校区 胡红亮
送给学生一颗数学的种子
近来思考人文数学的事情,把数学家的一些传记搜集研读了许多。关于陈景润的事迹虽然我早就熟悉,此时仍吸引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其中引发我思考的是谁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献身数学科学的种子。
在《陈景润传》和《哥德巴赫猜想》都有这样的一个情节:1948年,陈景润上高一时,沈元老师教他们的数学,沈老师知识渊博,又诲人不倦。他在数学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不爱数学的同学都能被他吸引住,爱数学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有一次,沈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之中一道著名的哥德巴赫难题。他说, 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只能称之为猜想。哥德巴赫就写信请教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没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同学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同学们跃跃欲试,沈元老师笑了,幽默而又不乏真诚地说,“昨天晚上我还作了一个梦呢。我梦见你们中间的有一位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高中生们轰的一声大笑。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被老师的话深深得震撼了。从此,哥德巴赫猜想铭刻在陈景润的心中,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读到这里,我老是想,一个数学老师究竟该如何做才是有价值的、才是面向未来的?人们都说,教师是红烛,我觉得这红烛不仅仅反映教师劳动的牺牲奉献的特征,更重要的代表着教师行为是一个火种,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火者。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播下兴趣、热情和理想。
我教他们今天的数学,要想到他们明天的数学,要想到祖国未来的数学。这样一来,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要有数学史和数学家、要有数学的火种。
彭埠第一小学五堡校区 胡红亮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D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