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2022-11-22 03:07:5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欢迎阅读!
学前,心理健康,概述,儿童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健全状态。 2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指的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3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 皮耐尔,1972年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提倡心理健康的历史起点。 比尔斯,美国人,本世纪初现代心理健康的发源,《一颗失而复得的心》19085发起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美国“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19305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会上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健康委员会。 5、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提出的: (1)完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计;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护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 (10)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 (11)在不违背社会规范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6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四个判断标准: 1统计学标准:“正常”看作平均状态,分布在中间的正常,两端者异常。 2理学标准:“正常”看作不存在心理病理问题。 3理想状态标准:“正常”看作理想状态,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达到。 4适应过程标准:是主要标准。这一判断标准将正常人的生活看作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理健康者不断地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这种判断标准强调变化的重要性,认为健康的人常以各种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行为模式和应付策略,以便更好地适应环

境。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适应环境,就被视为异常, 7、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的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思维的核心。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发展水平的

儿童心理也会不健康。 2)情绪反应适度—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使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

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儿童对待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能表现出适度的反应,并能合理地发泄消极的情绪。绪太易变,反复无常,情绪

的表现于内心体验不一致或与外部环境不协调,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人际关系融洽—儿童与别人的人际关系是条常常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类问题。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善于理解别人,接受别人,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4)行为统一协调—心理学家伯纳姆认为,

全的人格就是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心理

活动和行为方式能基本处于和谐的统一之中,反之,则会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 5)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慷慨、合作和城市等性格特征,之,则会表现出、自卑、孤僻、胆怯、执拗、依赖等等不良性格特征。 8、学前儿童心理保健的意义:

1)培养健全的人格——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发挥学前儿童的更大心理

效能。 2)增进和维护健康

的心理。 9、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

1)改善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自然与文化

环境 2)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对学前儿童进行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第二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影响健康的理论式:

1)霍门——健康的

生态模型,将健康看作遗传、环境、自身和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2)布鲁姆——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境)、保健设施的易获得程度、生物学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四HS=f(E+AcHs+B+LS)

3)英格尔——基于系统方法的生物-心理-会模式,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2、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个维度理解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意义在于:从注重生理原因到注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系统论观点揭示各种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1)生物纬度——包括遗传因、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特征等。

2)心理纬度——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特征、行为习惯、个体生活经验价值观和信念等。

3社会文化纬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化、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教育等。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先天素质、机体损伤或疾病、生理发育迟缓、生化改变。

4、三类遗传:

1)直接遗传——由于遗传因素而引起的行为异常。

2)间接遗传——由于某一遗传性而间接引起的行为异常。

3)轻微遗传——某些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只起轻微的作用。

5、先天素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6、机体损伤或疾病:机体(特别是脑)的损伤或疾病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7、生理发育迟缓:于生理机能受损而造成的发育迟缓现象。

8、生化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对大脑功能的重要影响。

9、先天素质中胎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孕母营养状况、患病或用药状况、情绪状态、环境污染、放射线、烟酒等。 10、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因素:需要、动机、自我意识及情绪。

11、从学前儿童的需要、动机、自我意识及情绪等侧面综合分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需要——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部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要求在脑中的反应。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

2动机——是需要的外在表现,它推动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积极活动,使人的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冲突是心理冲突的核心内容,有四种类型:

* 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都想要,只能选其一。

* 双避式冲突——蛀牙痛苦,看病也难过,都不想,必选其一。

* 趋避式冲突——想做好事又怕人讥笑;想参加竞赛担心失败。

* 双重趋避式冲突——新单位福利好人际不适应,原单位人际好福利差。

3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身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节等方面。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体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

*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与其本身实际情况愈接近,知觉防御现象愈少,行为适应愈好,防御现象愈少。学前儿童总是根据成人的评价爱和态度来评价自己,有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则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所以,要公正客观地对儿童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我评价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部到内部,由浅表向深层次方向发展。自我价中出现的偏差包括自我评价过高和过低,都会阻碍个性的健康发展。

*自我调节:个体根据环境的作用促进原有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并有创新,以适应和改造外界环境的变化。

4情绪:广义的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态度的态度体验;狭义的指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应。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前儿童的行为适应,提高他们的学习力和水平。

12、挫折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人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所要达到的目的受阻就会产生挫


折。造成学前儿童挫折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其中,个体自身的内在因素是最为关键的。

适当的挫折能锻炼儿童的耐受力,形成坚强的性格,维护和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但挫折过大、过多,超过儿童耐受力,就会产生“心理防御行为”P.26——在经受挫折时,个体会需要设法适应挫折情境,以达到和保持人与环境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平衡状态。为了减缓心理噢冲突和挫折,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某些机制解脱困扰,以恢复情绪平稳,这种机制或策略叫做心理防卫机制,它是一种适应性倾向,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被称作防御性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行为能降低和解除焦虑,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接

积极的适应能减轻动机冲突或挫折带来的困扰和不安,使人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境地。

1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

14、分析家庭、托幼机构社会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儿童心理健康而努力。健康的家庭气氛能满足儿童的高级需要,防止消极情绪的影响,并给予儿童适量的挫折体验;托幼机构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友好的同伴关系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行为,并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通过社区文明、大众传媒和社文化氛围为托幼机构创设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第三章 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

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交互作用理论来理解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的概念。

精神压力状态是通过人与其环境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动力体系。精神压力状态是以心理过程为根源的个人的知觉现象,同时特别重视反馈作用的存在。

拉扎鲁斯从交互作用理论出发,提出:“精神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它取决于人对加重或超出其负荷的危机及其完好状态的评估。

交互作用理论的核心:人对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的知觉,以及对满足这些要求能力的知觉,是形成精神压力状态的根源。如果在知觉到的要求

与人对自己满足要求的能力的知觉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就会产生精神压力。

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或一种综合征,它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可能有旗帜的倾向,也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有关,但更多的是与个体早受到过度或过强的精神压力刺激有关。

3、适应:指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既包括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给便自己,也包括个体作用于环境。

4研究表明,在相对短的一段时期中,人所经受的精神压力越大,那么人的精神压力的符合就越大,越有可能产生和发展健康问题和障碍。

5、对学前儿童形成精神压力的三个主要来源:自我有关的内心冲突,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托幼机构的压力

6、学前儿童压力的根(艾力克森描述儿童面临与精神压力有关的四种类型的情况)

1)动机冲突:幼儿如果同时存在几个兴趣目标,且它们之间又相互排斥,容易引发冲突并产生压力。

2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态的剧变、社会关系变故等。

3教育机构状况:幼儿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师幼之间关系不密切,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幼儿心理上不平衡。

4)心理创伤:威胁到学前儿童安全感的精神压力事件特别是社会性的生活变化事件,或能产生持久影响的紧张生活事件,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创伤,些事件可能成为幼儿重要的精神压力来源。

7、如何缓解和消除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

善于观察,解读来自学前儿童身体、行为和表情的信号。

1)减轻外界环境压力:心理压力主要有人际关系的压力、社会关系的压力、对学前儿童的期待所造成的压力等,从完善教室人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提出适度的教学要求等方面来缓解。从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来减轻外界环境对学前儿童的生理压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Au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