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点滴入微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023-11-26 13:46: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点滴入微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欢迎阅读!
入微,小学生,养成,点滴,习惯


试论点滴入微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摘要]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而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细微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身的协调配合;也需要通过监督、评价机制不断强化。基于此,笔者从教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注重积累和研究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笔者才疏学浅,以下观点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同仁指正。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庄子曰: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理念。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 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一、养成教育要注重对好习惯的认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朱熹说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注重认知的实施。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实施养成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




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需要形成多位一体的机制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教师要言传身教。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自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家庭要与学校对接。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联系社会各部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重视学生的相互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8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