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研究
作者:张欣然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6期
摘 要: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组织管理的规范等逐渐发展,进而走向成熟。教会学校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目的是使中国完全的基督教化,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符合新式教育需要,成为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传教士;教会学校;新式教育;西方教育观念 一、教会学校的起源及创立
传教活动起源于明末,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传教的同时附带介绍近代西学和西方文化。18世纪中叶,传教士活动在中国遭到禁止。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海外传教事业随之兴盛,此时海禁未开,有部分传教士在中国沿海一带进行传教活动。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受派遣,辗转于各地开始传教工作,期间他汉译《圣经·新约全书》、《圣经·旧约全书》,编纂《英华字典》,为日后在华传教工作做了准备。英国传教士米怜在华周边国家建立传教站,汇聚欧美传教士。兴办英华书院借以扩大传教影响达到传教目的。英华书院是第一所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也为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
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1834年,澳门创办女塾会所。其中诸多受教育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后随着两次鸦片战争英国的胜利,其获得了更多的宗教活动特权,扩大了教会学校的规模。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及特点 教会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1876年。教会数量大幅度增加,由最初的不足200所到1976年的800左右所。但这一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已有少量中学出现,学生中女生人数占了一定比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阶段,始于1877年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发表演讲强调教会学校对中国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呼吁“基督教教会应把教育事业列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后的年代里,逐渐达成了共识。此后,基督教教会学校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教会内部,加强了教会学校的独立性,并着手讨论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如教科书、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到十九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增加不多,但层次提高。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传教士与中国官绅共同创办新式学堂的情况,教会学校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自身向正规化、世俗化和贵族化的转变。 三、教会学校的组织及管理
1877年5月,为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成立后,推动了教会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作,此外,还出版了各类教学用图表。“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后改组为“中华教育会”,教育会设干事部,另设执行委员会、出版委员会。通过对中国教育进行调查,办杂志和各种讲习会、交流会、演讲会,并鼓励个人之间以通信联系的方式来推广教育经验,策划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还在基督教教会学校推行公共考试计划,并设有详细步骤。
中华教育会扩大了工作范围,定期召开,强调工作的经常新和规范性,后来实际上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教会学校在这个时期向正规化转变,它们依照西方的教育模式,建立了正规的教学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明确了学制年限,确立了基本完备的教学体系。 四、教会学校的课程编制
教会学校的设置经历了由各自为政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从1877年以前的各校自行编写教材、安排课程,到之后的通过统一编译教科书的方式引导课程向规范化发展。从1890年以后,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宗教、外语、西学、儒家经典。 (一)宗教
这是教会学校必开课,学生还参加弥撒、做礼拜等活动。大部分学校都对此门课程有严格分数要求。 (二)外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865年,上海英华书院为适应中外交往和工商买版型人才需要,决定教授英语。1890年,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普遍赞成教会学校应普遍开设外语。整体上,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教会学校已普遍开设外语课程,有些学校已作为教学用语用之。 (三)西学
早期教会学校程度较低,随着学校层次提高,开设相当数量的科技课程。高等级学校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学课程。同时洋务运动开始后,西方科技越来越受到中国的重视。 (四)儒家经典
早期的传教士视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为势不两立,但他们的传教活动受到儒家思想的强烈抵制,迫使传教士不得不有所妥协。同时,也受到传统教育中科举考试的影响,在考核制度中有意涉及。
教会学校的课程编制,在世俗化转变方面来看,减少了宗教教育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了西学内容,添设了新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也从过去培育单一的教徒转向教员、工程师、机械师、手艺人等实用性人才。 五、教会学校的性质及评价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国家地位在教育中上的反映。但同时,教会学校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其与洋务学堂并称为新式学堂。教会学校的广泛设立,无疑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进程,具有近代教育的特征。教会学校对科举教育的挑战及其对新式教育的示范,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蜕变,在很大程度上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朱利培.浅析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J].知识经济,2009(14):176-177. [2]赵成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
[3]杨齐福.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01):37-41.
作者简介:张欣然(1996—),女,本科在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7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