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文学作品对训练幼儿语言的功用》,欢迎阅读!
幼儿文学作品对训练幼儿语言的功用
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剖析,从训练语音、丰富词汇和学习语法三个方面来训练幼儿的语言,从而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幼儿文学作品训练幼儿语言培养语言能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幼儿表达思想、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工具。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若进行恰当的语言训练,幼儿完全能掌握本民族口语,为其学习书面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语言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幼儿语言信息源于生活和文学作品,培养幼儿语言有多种途径,而利用幼儿文学作品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
幼儿文学作品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它寓教于乐,是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教材;它内容丰富,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形象生动、情节有趣,能使幼儿受到文学熏陶;它充满幻想和夸张,可丰富幼儿幻想和想象思维能力;它具有游戏性,是幼儿游戏的好材料。幼儿文学除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功用外,对于发展幼儿语言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为幼儿模仿、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优秀的幼儿文学语言来源于幼儿生活,适合其年龄心理特征,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经过作家精心提炼,摈弃了生活中幼儿语言的劣质――不规范的“娃娃腔”、“小儿语”,形成生动凝练、清新优美、富于韵律节奏、有口语特点又富于艺术性的独特风格,经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艺术处理,对于训练幼儿语音、丰富幼儿词汇、规范幼儿语言,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用幼儿文学发展幼儿语言也应体现在这三方面。 一、训练语音
幼儿发音特点是:四岁以前呈扩充趋向,发音越来越多;四岁以后呈收缩趋向,语音发展逐渐局限于掌握本地区语言。三岁左右的幼儿不易发准的声母主要是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约占41%),舌尖中音n、l和舌根音g、k、h(约占60%),因而讲话时常出现发音不准或重复音节式的“娃娃腔”。纠正幼儿错误发音要讲究方法,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动辄对孩子的发音错误进行纠正,只能使孩子丧失信心,使其对自己的话语困惑迷惘,踌躇不决。”较好
的方法是正面训练。训练幼儿语音方法很多,利用幼儿文学作品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训练发音大有好处。如《七个阿姨来摘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花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儿歌一韵到底,咏唱中可区别同一韵母不同声母的字和读音,掌握声母的正确发音方法,还可以区别体会普通话的四声(梨:阳平、李:上声、栗:去声)。有时幼儿发音不准某音,教师有针对性编写儿歌定点训练,效果更佳。如练习“z”的发音时,有的教师编写了儿歌《小猴子摘桃子》,并画成图片,用桌上游戏方式,边出示教具,边朗读儿歌:“聪明的小猴子,提着一只花篮子,爬到树上摘桃子,摘了满满一篮子,路上遇到小鸭子,小猴子请小鸭子吃桃子,小鸭嘎嘎嘎,谢谢小猴子。”幼儿学得兴致很高。绕口令幽默有趣,利于培养幼儿的发音、辨音和朗读能力,如:“肩背一匹布,手提一瓶醋,走了一里路,看见一只兔。卸下布,放下醋,去捉兔,丢了布,洒了醋。”有趣的情节,使幼儿在笑声中受到语音训练。儿歌优美,是音乐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二、丰富词汇
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幼儿只有在掌握一定词汇之后,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思想。
幼儿期是词汇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生活经验日趋丰富,运用词语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生活迫使幼儿扩大词汇量,加深理解词义,教会正确使用词语。幼儿文学作品充满口语和书面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词汇宝库;借助作品情节,可帮助幼儿理解词义;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又可指导幼儿使用词语,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十分注意用文学作品提高幼儿掌握、运用词语的能力。在实践中,他们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借助故事情节理解词义法,有的直接利用幼儿文学作品,有的是作品的浓缩和变形。幼儿园常用的背诵幼儿诗歌、散文、复讲故事时更换词语等,也是丰富幼儿词汇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常用词“苹果”、“葡萄”、“石榴”、“桃”时,先编谜语:“大姐长得美,二姐一肚水,三姐露着牙,四姐歪着嘴。”经过几遍练习,幼儿就记住了,接着教上述四词,并画图说明,效果很好。教“推磨”时,先说:“石头层层不见山,短短路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飘飘不觉寒。”边说边用动作说明,幼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1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