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1

2023-04-08 22:4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兰亭序-1》,欢迎阅读!
兰亭序


兰亭序

作品思想: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

兰亭的下落:《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萧翼看见辩才的这个《兰亭》,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

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据说《兰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了,当他打开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

今天《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不,有的学者说了,这个《兰亭》不在别处,就在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很有可能,《兰亭》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面。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指唐太宗),决不会如常人所想,随随便便把一件自己认为是珍品的书法艺术品藏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后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极其隐蔽。毕竟太珍贵了。

---------------------------------------------------------------------------

刘悚在《隋唐嘉话》里给我们勾画了王羲之去世后,近三百年《兰亭序》流传轨迹,这里关键有六个节点: 一是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当时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梁,公元502年为萧衍所建,建都建康。共历八帝、五十六年。梁武帝时国力颇盛,公元548年发生侯景之乱,”,梁被搞得四分五裂。公元五五七年被陈霸所灭,陈朝建立。这时离永和九年(353年)二百年。就是说《兰亭序》在王羲之后人手中保留了近二百年,梁武帝时发生侯景之乱,流落在外。

二是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离永和九年(353年)有二百一十余年。僧永即智永,《国史异篡》云,陈永欣寺僧智永师,远祖逸少,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章草及草书入妙。据唐人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和侄子王孝宾(法号慧欣)一起出家。二人刚落发为僧时,都住在会稽嘉祥寺,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的旧宅。后来,为了方便给王羲之扫墓,就移居到了永欣寺。为什么叫永欣寺?是因为梁武帝萧衍看到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发为僧,就根据两人法号把他们住的寺庙赐名为永欣寺。智永继承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常居永欣寺阁上临写《兰亭集序》,前后凡三十年。《国史异篡》说,智永尝于楼上学书,业成方下。毛笔笔头用坏就扔进大簏中,每个大簏的容量都在一石以上,居然装满了整整五大簏!智永曾书写真草二体《千字文》八百多本,分施于浙东地区的各个寺院。到唐代,当年智永临书的阁楼还存在。智永禅师一直活了将近百岁才去世,去世前,他将《兰亭序》墨迹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不妙绝。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视,密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用来贮藏《兰亭序》,对《兰亭序》的宝重比之智永还为重。后来,就发生了萧翼智取《兰亭序》的故事。

三是至太建中,献之宣帝。太建(569582年)是南朝陈宣帝陈顼的年号,共计十三年餘。至太建中,大概也就是公元575年前后,《兰亭序》被献给了陈宣帝陈顼。谁献的?从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应该是智永献的。陈顼(530年-582年),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三年余,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陈顼死于陈太建十四年(582年),享年五十三岁。

四是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隋开皇九年(公元589)正月,隋晋王杨广统率大军,攻占了陈都建康,生擒






陈后主。南朝后主陈叔宝是个沉迷酒色、不恤政事的皇帝,使民众不堪忍受,陈王朝灭亡。杨广(569-618年)于六零四年弑父登基,史称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登基后,劳民伤财耗用八百万民力修建大运河,长城,并征集百万军队攻打高句丽。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公元六一八年,隋炀帝被缢死。隋炀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皇帝,他重色不重文,当然不会去把《兰亭序》当作宝贝了。是谁献给晋王杨广的呢?刘悚写到:或以献晉王。”“在这里翻译过来就是有人的意思,整个句子意思是,有人把《兰亭序》献给了晉王。是谁?刘悚也不知道。: e @- Q# ^+ w& w

五是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師死后,弟子僧辯得之。清代严可均辑《全梁书》提到,僧果,梁末龙光寺沙门。《高僧传》有僧果题记,宋《题三祖山》有僧果知我意,饭仆济行色的诗句,可知他是佛门名师。他以拓印的名义将真本《兰亭序》从晋王杨广手里借来,因为杨广压根没有把《兰亭序》当作宝贝,他登极当皇帝,也就没有向僧果索要。看来,僧果是一个有勇有识的人物:敢向宫廷耍花枪,留住兰亭传后世。他在险象环生的社会环境中,依靠智惠和胆量,保护《兰亭序》。可歌可泣,值得钦佩。果師死后,弟子僧辯得之。这大概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僧辯,玄奘十三岁剃度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前后遍访佛教名师,就包括僧辩。可见他的造诣很深,也是佛门名师。

六是太宗为秦王日,見拓本惊喜。。及知在辯師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唐太宗李世民,还没有当皇帝(做秦王)的时候,见到了《兰亭序》的拓本,感到惊喜,这个惊喜情节十分重要。如果当时他对《兰亭序》的拓本不感到惊喜,萧翼智取《兰亭序》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中国书法历史就可能重新改写。《兰亭序》哪个拓本让唐太宗感到惊喜?我们知道,隋朝开皇年间的《开皇兰亭》是现存《兰亭序》最早的刻本。开皇是隋高祖杨坚的年号,《开皇兰亭》因刻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故名。书法朴拙迟重,与《定武兰亭》有灵滞之分。当年秦王李世民,会不会因为见到《开皇兰亭》而留下深刻印象?《开皇兰亭》会不会是僧果于开皇年间,以拓印的名义将真本《兰亭序》从晋王杨广手里借来后的产物呢?这一切,虽然不得而知,但是也给我们留下广阔的遐想空间。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武德(618年五月626年十二月)是唐高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武德这个年号一共8年余,武德四年,即公元622年,入秦府,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那时为秦王。这离永和九年(353年)已经二百六十九年,离王羲之去世(362年)刚好二百六十年。按着刘悚的说法,在王羲之去世二百六十年后,《兰亭序》被秦王李世民得到。

与刘悚基本是同时代的何延之,在《兰亭记》所记载大体与之相同,只是情节更有故事性,时间记叙上有出入。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 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一共二十二年。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这离永和九年(353年)至少二百七十多年。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兰亭序》真迹流传路线图是:公元三五三年暮春时节,王羲之挥笔写下千古杰作《兰亭序》公元三五七年,王羲之辞官退隐浙江金庭观,《兰亭序》伴随主人在那里走到五十九岁的人生终点;公元三六二年王羲之去世,到公元五四八年五五七年侯景之乱至梁被灭二百年,《兰亭序》作为传家之宝应该在王羲之后人手中;公元五六零五六五《兰亭序》为僧永所得;公元五七五年前后,《兰亭序》被献给了陈宣帝陈顼;公元五八九-六一八被人献给杨广,后僧果以拓印为借口向杨广借而未还,僧果死弟子僧辯得之;公元六二二年(或627649年)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公元六四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兰亭序》随葬昭陵。

---------------------------------------------------------------------------

“神龙本”《兰亭序》鉴藏印及流传过程小考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法书作品《兰亭序》,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宠异。其真迹在唐人刘、何延之等人的文章中都说已经殉葬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之中,世久无存。现今存世的面貌各异的《兰亭序》本子数量不菲,其中最为著名的当首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人冯承素摹《兰亭序》或者“神龙本”《兰亭序》。该本材质为楮纸,24.5cm69.9cm,由两幅楮纸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有明代书画收藏大家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先后著录于明汪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sJ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