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意境到意象_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欢迎阅读!
从意境到意象_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重点阐述古诗词教学的意境与意象,从抓住语感到推敲、涵泳文字,从解读诗眼到意象空间的拓展,通过案例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审美引导 意境 意象
古诗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其丰沛的文学意蕴、含蓄蕴藉的意境和唯美丰富的意象,给国人带来了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洗礼,更带来丰厚的文化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布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与教育宗旨完美融合,向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渗透。从语文角度而言,这正是丰富学生审美感受的经典素材,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时空的距离使得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也给教师的课堂引导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感,必须准确理解意象,稳步升华意境,抓好诗歌语感、诗歌灵魂,进行有效的审美渗透。下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一、细读文字,找准感觉
古诗词因字数所限,因而大都精雕细琢,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这使得古诗词的文字隽永含蓄,一字一词包含丰富的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加引导,带领学生细读文字,找到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所在,把握其中的内涵。
如王安石的名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一个“绿”字与“照”字相得益彰,使诗的三四句成为千古名句,传达出浓郁的思乡之情,而这与“绿”字的推敲与活用是分不开的。那么“绿”字的含义何在?如何理解这个字在诗中的意思?这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为使学生能够从情感上把握这个字,笔者适当对贾岛的“推敲”故事做了讲述,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而后积极引导学生品读“绿”字并用“到”“入”“满”“染”等字替换、比较,感觉其中的区别和优劣,体会用哪个字更符合当时的语境。
经过讨论,学生认为“染”字比较好,能够表现出江南春色的盎然生机。此时笔者出示江南春景图的课件,画面上到处生机勃勃,一派“绿”色。学生立刻感受到眼前绿意盎然,生机无限,都认为用“绿”更为贴切。有的认为读到这个“绿”字,眼前仿佛出现了绿色的田野;有的认为,仿佛看到眼前生机勃勃的江南美景。在这个立体的画面中,学生既能够感受到整首诗的美感,又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这一个字的解读,从中见形、见色、见情。见生机,让人体会到作者内心深挚的情感,可见这一个字能够表达多种丰富的意蕴,体现着作者的匠心。那
么春风吹绿的仅仅是江南两岸吗?如何让学生体会“江南岸”的深刻意境呢?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将‘江南岸’改为‘江两岸’感觉一下会怎么样?学生发现,江南两岸的美景仅仅是个代指,这样的字眼更能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探究,对古诗词字眼进行揣摩、推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意,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语感也有所增强。
二、深入意境,涵泳推敲
古诗词的美,美在画面,美在音韵,美在意境。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最为宏大的范畴,也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何谓意境?学者袁行霈曾指出,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交融后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一个能够让读者深陷其中的艺术世界。古诗词意境的营造,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大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皆宜,传达出灵性之美。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意境,却是通过动态的描写使其无比传神、细腻。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将动态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汹涌澎湃。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美,并感悟作者的营造之妙,这是笔者在教学中引导的重点。
如清代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教学中,笔者先通过朗读的形式,带领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解读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从整体上感知理解文本。
学生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而后再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和走近的过程。于是笔者再次引导学生读词中的第一句,想想作者的身在哪里?学生认为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途中;也有学生认为,作者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还有学生认为,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此时笔者让七个学生出来,分别代表作者所经过的地方:小河、大川、山岭、山海关、帐篷等,由此学生获得直观体验,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的帐篷,那么他到底在何方?其实就是——征途上。作者一直奔波在路上,一直身在征途,那么他的心到底在何方?学生通过想象,仿佛看到纳兰性德辗转反侧,在他抬头仰望和孤独沉思时,那眼神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牵挂和思念。
学生品读词作,而后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不知不觉走了进去,此时笔者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笔,将想象当中的作者家乡的美景写出来,学生的想象成为与意境融为一体的崭新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教学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的吸收和再创造。正如伽德默尔所言,每一个读者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者,在创造中完成对阅读的审美。
作为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激发学生对意境产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引导,我们便可以和学生一起完成对古诗词的审美再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Y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