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名人如何养生?」》,欢迎阅读!

(名人养生)古代名人如何养生?
一、 李时珍药粥养生ﻩ
李时珍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也是落榜生?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9年3次落榜,于是他弃官从医,走遍大江南北,参考800多种医书,历经29年编成《本草纲目》这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他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人生七十古来稀”,75岁在那个时候已然属于高寿。
ﻩ在李时珍诸多的养生方法中特别推崇药粥养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药粥就细分补气、补血、健胃、清热、解表等将近十七类。比如很多人吃过的糯米粥、红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李时珍看来,都有着养生保健的特殊功效。
李时珍认为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所以,李时珍特别推崇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可见食粥养生对人的重要。从现代许多长寿老人的经验中也能验证李时珍的食粥使人延年的理论。 李时珍认为,大米、小米利小便,止烦渴,厚肠胃;糯米、黍米益气,治脾胃虚寒之泻痢吐逆。比如在炎热的夏季,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ﻩ李时珍特别提倡老年人食粥。他认为:老人牙齿损坏者多,脾胃功能虚弱,实行粥养最佳。“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二、
朱丹溪滋阴摄养ﻩ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但是他一心扑在医学上,终成一代宗师。
ﻩ朱丹溪非常重视养生,70多岁时,依然形体矫健,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而光泽,周围的人莫不惊讶和羡慕。有人问他有何养生之法,他说:“无他也,唯滋阴摄养、茹淡、恒动也。”这句话意思是:养生并没什么玄奥的,多吃滋阴的食物,吃的清淡,经常运动就能达到养生效果。朱丹溪的养生观点主要体现在其所著的《格致余论》中,创立了“相火论”以及“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养生治病原则。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ﻩ朱丹溪认为,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因此,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所创制的大补阴丸等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他的母亲平素多痰饮之病,年过70后再没有发作,朱丹溪认为是善于养阴的结果。他的母亲还患有脾胃病,他用滋阴的药方让母亲常服,再加上平日注意保
健,因而获得高寿,在87岁时无疾而终。
老年人宜养阴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清代江南的医家多受其影响,如徐灵胎、陆九芝等,都反对老人以补阳为事,而力主养阴。据现代医学临床所见,老年人阴虚内热者确实不少,且尤以女性为多。
传说在朱丹溪家乡附近,有个姓冯的财主已年过半百,三个儿子夭折了两个,只留下老三。冯财主将老三奉为掌上明珠,天天不离荤腥,大鱼大肉不断,结果冯老三胖得连站都站不稳。冯财主听说朱丹溪能治各种疑难杂症,便去求治。朱丹溪看后便摇头说:“这是肥胖症,难治!”冯财主为子治病心切,便一再恳求朱丹溪。朱丹溪沉思了一会儿说:“要治好这种病,必须找到一种叫‘妙灵丹’的药。这种草药生长在大安寺塔后的乱石堆里,而且必须让患者自己去找才灵验。”冯财主为了给儿子治病,只好让儿子按照朱丹溪的话去做。每天一大早,冯财主的儿子便上山去找“妙灵丹”。日复一日,春去秋来,这种药始终没有找到,而冯财主的儿子却变得强壮了,体重大大减轻。一天,他在山上的乱石堆里突然发现了张纸条,上面写着:“冯老三,冯老三,活动就是妙灵丹。只要勤劳心善良,何须四处找仙丹!”冯老三这才悟出朱丹溪给他治病的“妙方”。
三、蒲松龄养生以逸为祸ﻩ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同样难逃落榜厄运。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时他却屡试不中。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常常深入民间采集素材,写出了鸿篇巨制《聊斋志异》。蒲松龄曾做过郎中,但因著有《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使得他的文名大过了医名,他的《聊斋志异》广泛涉猎医疗保健内容。其中《医术》、《药僧》、《金陵女子》、《太医》、《口技》、《上仙》等故事情节中几乎全篇都插入了医药卫生和保健知识。
ﻩ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清代,他寿至76岁,已属长寿。蒲松龄认为“恒老而知逸”,“以老为福,以逸为祸也”。不喜欢动而喜安逸的人容易出现健康危机,比如长期不活动会使身体对心脏工作量的需要减少,可导致心肌衰竭,心脏功能减退,血液循环变慢,从而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为冠心病埋下祸根。
现代研究也表明,身体活动量的减少会使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抵抗能力下降。他自己十分注重运动保健,每天闻鸡起舞,到松柏林中呼吸新鲜空气,先练一遍“五禽戏”;再分开马步,半抬双臂,瞑目静站,练一会儿静功;最后,把“蛙鸣石”举上几十下,每每感到周身汗津津才结束。这块形似青蛙的“蛙鸣石”,现在仍摆在蒲松岭故居聊斋里的案几上。 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X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