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欢迎阅读!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美丽中国的概述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方面,人类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都无法脱离自然界。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从实践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导致人类与环境关系恶化最直接的根源。因此,马克思从生产实践出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把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是生产的基础,自然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人类的劳動实践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和自然的和平相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2、美丽中国的含义
美丽中国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中。就科学内涵而言, 是在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过程中, 时刻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各方面的全过程, 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 美丽中国是对和谐社会的完美诠释, 更是对“五位一体” 的精准呈现。美丽中国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山清水秀, 代表了社会生活的物质富足。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美丽中国,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 是倡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 更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文明建设的价值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新陈代谢断裂的修复就是要摒弃人类与土地关系的异化,对资本主义社会加以否定和实现超越。消除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二者和谐统一,就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异化、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首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同共产主义目标一样,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
共产主义社会正视并致力于解决这三类结构性矛盾,也就消除了当前生态危机的存在根源,因而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生态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在对当时共产主义思潮的批评中,由私有财产的普遍化而上升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由对贫困落后状态的扬弃而上升到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向人自身的回归,从而一步一步地把视野移向哲学、移向人和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移向对象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等各种矛盾的解决,最后把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提到了一个超越现实经验生活的高远的哲学境界。”
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制度的生态意蕴是毋庸置疑的。 2、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整体性、全人类的视角,以及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这是其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首先,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正是从全人类视野来审视生态问题。因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整体视野考虑和审视。其次,只有马克思主义坚持站在群众立场,考虑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这样才能践行环境正义原则,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公正和公平,真正解决当代生态问题。
另外,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原则,坚持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能够实际解决生态危机,妥善处理各种生态与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是由其自身优势和特征决定以及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人们的必然选择。
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奠定了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哲学中,便包含着许多“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古人提出要“顺天时”、“尽地利”,不能“焚林而畋”、“竭泽而渔”。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天下安宁。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近代,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当中,我国领导人也以思想和行动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诸多领悟,许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思想、方针,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依据而提出。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观点,社会主义与自然、社会主义与生态学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会得以消除。在发展科学技术以消除落后技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的同时,我们更多地从社会制度方面消除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社会因素,比如,消除世界性贫富差距的两极化,实行绿色GDP等。
第二,尊重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干预自然的活动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必须回归与自然共同发展,而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观,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树立节约意识。在现阶段的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对人类劳动产品、劳动时间和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我们必须强调和呼吁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劳动时间以及劳动产品的节约。通过厉行节约,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才能避免和消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类似“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活动,都不应只是一时的风靡,而应该每日每餐都去认真践行。
结束语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我们知道,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与自然具有统一性。而自然生态的恶化,正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的结果。以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来看,只有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才能够消除生态危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共产主义应当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可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引下,根据我国的现代化社会建设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指导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13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X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