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慎独在大学生》,欢迎阅读!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
慎独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探究
摘要:慎独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意义。当代大学生慎独时自省缺失,是非模糊,慎独时人格错位、表里不一,慎独时自控削弱,信念动摇。强化慎独道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就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尊重人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慎独道德能力;注重慎独方法引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等。 关键词:慎独;大学生;修养;道德
一、慎独的内涵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其要义是不管你处在显与幽、明与暗,都要谨慎慎独,不做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或“慎独”之道。一个人慎独时,道德、人性和良知成了人的欲望的最后一道堤坝。所以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慎独道德是指个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发生交往、个人慎独时刻和场合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慎独道德是社会整体道德评价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道德思考。慎独道德是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的完成与实现,是发展和完善人之所有为人,建立真正的人格、尊严与良知的重要力量。透过慎独道德,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道德认识的深与浅、道德追求的高与低、道德品质的纯与劣,而且还可以判断出道德决心的真与假、道德人格的崇高与卑微。人们最难堪的莫过于面对自己和正视自己,而慎独道德恰恰是面对自己和正视自己的勇士。
二、当代大学生慎独道德缺失现状
道德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他律和自律是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在道德他律阶段,道德主体主要是根据客观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的道德主体只是在外界的道德规范支配下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这种消极、被动的道德行为只是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并没有触及到道德规范的实质。今天,人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变革带来的思想自由和经济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物质与精神、社会与人生关系上的失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了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和无序,增加了当代青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和精神失落,尤其是大学生慎独时,就会出现道德与行为不相一致的现象。
(一)自省缺失,是非模糊
自省包含内省与自讼。内省,就是从别人那里有的对与错来审视自己有无类似的情况,即以人为鉴而反省自己;自讼,就是通过自我认知来自我主动批评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而当代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是缺失的。当代大学生许多都是中国90后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许多家庭的孩子常常变成了“小皇帝”,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任他们随心所欲。生活中自我意识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无法做到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不能积极的开展思想斗争,自觉纠正言行偏差,特别是在慎独的时候,或者没有外界监督的
场合,更是难以做到自省。表现为自私自利,任性偏执,得失不分,善恶难辨,是非模糊,缺乏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二)人格错位,表里不一
环境对人格与信仰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社会上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举止粗俗不堪,一手高举“慈善旗帜”而另一手攫取私利;对人不对己、律人不律己,“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等人格错位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塑造的批判体系,破坏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如,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耍“滑头”、表里不一。在学习上,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蒙混过关;在生活中,有的借东西不还、赖账,有的隐瞒老师、恶意欠学费,有的装穷叫苦、花钱请人冒充家长骗取救济或补助。凡此种种,在公众场所,在被人认识、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一般都表现出谦谦君子、斯文得体的形象;一旦只有他一个人在的场合,或者没有被监督的情况下,简直是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像这样的言行举止,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妨碍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严重缺陷,人格心灵受到沉重打击和扭曲。 (三)自控削弱,信念动摇
在当今网络时代,人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这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庞大的资料、信息服务,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大学生互动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而,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从而带来了道德表现的多样性,慎独时的网络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约束随着空间拓展而削弱,道德责任感、道德约束力在电子空间的延伸,反倒因为受用者的不明确和传播信息方式的隐蔽性,淡化了主体的道德感。如诚信,多数大学生认为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里没有必要讲诚信;网络充斥着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反动等言论、图像,导致青年大学生思想混乱;一些大学生把虚拟世界的玩世不恭、尔虞我诈、金钱至上与现实社会的理想、信念、忠诚、奉献对立起来,看重眼前利益和虚无缥缈的东西,缺乏对社会主流思想和人生目标的思考,缺乏进取向上的内驱动力,胸无大志,动摇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更不要说事业心、责任感。可见,“网瘾症”、“网络孤独症”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的危害与威胁。 三、强化慎独道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一)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是指社会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系统化、理性化的道德说教和引导,通常是指社会对青少年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系统化的道德教育,比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标准的社会化机构对学生所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认知也称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及其所蕴涵的道德必然性和道德规律的认识,是对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事实和道德现象的个体性把握,也包含有个体对自己人生目的、人生道路及其人生价值的认识与确定。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知基础,起着理性指导作用,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性机制。一个缺乏正确道德认知或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意识和行为。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关键是要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坚定的内心信念,成为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行动指南。
一种道德规范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大的影响力,关键取决于该规范是否已经被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和接受,最终取决于当今社会对该道德实施教育影响的程度。只有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道德教育,才能使他们认清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将理性的道德规范和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性机制;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科学决策,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N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