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书评》,欢迎阅读!
![地理学,福祉,中国,书评,平衡](/static/wddqxz/img/rand/big_19.jpg)
《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书评
马仁锋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由此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对于如何度量和刻画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内涵和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由此对政策的制定、中央决策和调控造成了困难。比较而言,经济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模型研究或趋势分析,地理学界大多进行的是区域差异、差距与政策探索等研究。 【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年(卷),期】2012(024)002 【总页数】1页(P110-110)
【关键词】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理学;区域经济发展;书评;改革开放;区域差异
【作 者】马仁锋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城市科学系,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56.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由此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对于如何度量和刻画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内涵和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由此对政策的制定、中央决策和调控造成了困难。比
较而言,经济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模型研究或趋势分析,地理学界大多进行的是区域差异、差距与政策探索等研究。但整体看来,指标选取大多是基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等经济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不等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除此还应囊括诸如社会发展不平衡、人类发展不平衡、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平衡等,所以,对其评价的评价域只限于经济指标是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讲,区域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福祉水平。从福祉视角透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是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的内核,而且是区域趋向均衡调控的关键路径。
为顺应这一趋势,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王圣云博士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1YJC790188)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区域发展研究范式、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福祉地理学等国际前沿领域的系统梳理、反思与理论框架再建构基础上,完成专著《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Well-being geography——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ISBN:9787514112139)。该书于2011年12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篇幅28万字,是中国迄今第一部关于福祉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专著,该书理论建构鲜明,实证研究方法严谨,论证充分,数据翔实,立足点高,内容系统丰富,是区域发展与福祉地理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理论探索。
该书在福祉地理学及其研究框架的理论探索基础上,以“福祉空间”为媒介,整合了“空间透视”和“区域研究”这两大地理学研究范畴。深入分析了福祉空间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机理,架构并论证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福祉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证实了“福祉空间是评判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依据”这一论点,拓展了福祉地理学在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在实证研究中,首次阐明了中国及长三角城市群福祉不平衡的空间特征与格局、发展态势,揭示了中国及长三角城市
群福祉不平衡的机理。全国省域尺度与城市群城市尺度的实证研究,方法严谨,论证充分,数据翔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对推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运用和指导价值,对其它城市群福祉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示范作用,为政府机构就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然,该书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作者对中国省域尺度福祉态势、不平衡机理等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但对于如何解决或者说如何遏制和调控中国区域福祉不均衡的核心问题缺乏具体的操作政策模式,可能会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当然,在城市群城市尺度实证研究,如何协调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与边缘城市的福祉一体化、均衡发展,实乃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乡规划学聚焦的区域均衡发展研究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总之,该书学术性突出,理论价值明显,是关于中国福祉地理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的一部具有承前启后作用,且不乏创新意义的著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M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