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方剂100首05

2022-12-25 21:5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常用方剂100首05》,欢迎阅读!
方剂,中医,常用,100


中医常用方剂100



50、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6g) 竹叶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I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51、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75g) 川当归去芦,两半(45g) 甘草燧二两(60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30g) 肉桂去皮,一两半(45g) [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45g)] 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实下虚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52、连朴饮 《霍乱论》

【组成】 制厚朴二钱(6g 川连 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各3g)香豉 炒焦栀各三钱(各9g 芦根二两(60g 【功用】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 连朴饮用香豆豉,葛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53、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生姜六两(18g),切 大枣十二枚(4g),擘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54、杏苏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甘草(3g) 大枣(3) 杏仁(9g) 橘皮(6g) (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 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55、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9 玉竹6 生甘草3 冬桑叶4.5 麦冬9 生扁豆45克花粉45

【功用】 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 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

沙参麦冬饮豆桑,玉竹甘花共合方,秋燥耗伤肺胃液,苔光干咳此堪尝。 56、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组成】 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6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凤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57、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一钱(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吉,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CO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