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教学的多层次分析——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案例

2023-05-31 20:41: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文教学的多层次分析——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案例》,欢迎阅读!
老屋,多层次,课文,案例,教学
课文教学的多层次分析——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案例

作者:符念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1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语文课文,都具有文学作品意义多层次性的基本特征。这种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方式,有别于直奔文章主旨的方式,从而增强了文本解读和教学的层次感。

一、作为方法的童话

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定位为童话,目的是为找寻一个进入文本的角度。因为,文本阅读教学实践本是相辅相成的一组活动,文本本身作为固定的存在形态,自身并不彰显其美学价值和意义,而是在阅读者用一束美学之光照亮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视为童话,只是为了让课文呈现本身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要教学认识和辨别什么样的课文具备童话文本所具有的基本形态,而是用童话所具备的基本特征进行教,让课堂具备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之中。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由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蜘蛛三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体部分。因,笔者主要是以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请四位学生在课堂扮演老屋、小猫、老母鸡和蜘蛛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另再请一个同学念旁白。要求扮演角色的学生在念课文时注意各自角色的语气语调,念旁白的学生要注意语气的快慢缓急。学生分角色参与课文朗读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问题一直没想通。这篇文章里的老屋和小猫、老母鸡还有小蜘蛛进行畅达的交流交谈。我想问问分别扮演这四个角色的同学,你们见到的老屋、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都能说话吗?

:不能说话。(学生先后说)

:那为什么在课文里它们就能说话了呢?

:因为写这篇文章的人很会想象。

:,想象力丰富。(并板书“想象力丰富”)还有吗?

:我感觉作者把老屋、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都当作人来写了。

:这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

:比喻或者拟人。

:到底是“比喻”,还是“拟人”呢?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是拟人。

在以上对话中,笔者提问思路是想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在学生对课文有更为深切感受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作中所用的基本修辞手法。尽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童话的基本特色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给学生讲童话的基本特色。




二、作为方法的寓言

在以上的教学实践与设计,笔者主要以“童话”为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作的基本特色和特征。在了解文章特色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寓意,以利于学生增长见闻。因此,有必要将这篇课文作为寓言来读。这既符合大多数童话都具有寓言性质的基本特征,也符合语文教学本身在于通过“听说读写”增进学生“知情意”的认识。在语文教学,增进学生“知情意”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这部分,笔者与学生的课堂对话大致如下:

: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里有几个问题想不通,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第一个问题是“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1:“老屋”要倒的时候都被“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打断了。

:那“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各让老屋又站了多久呢?

1:“小猫”是1天。

2:“老母鸡”是21天。

:那“小蜘蛛”呢?

3:课文里没有说多少天。

:那从“老屋”准备倒下到现在它又站了多久呢?

:课文中“小蜘蛛一边忙着补网”一面给老屋讲故事。“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说明老屋又站了很久了。

: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有理有据,不错。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中老屋说“好了,我到了倒的时候了”,这说明老屋以为自己再也“站”不了了,却又站了很久,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1:要坚持。

:坚持(板书“坚持”)。还有呢?

2:不要轻言放弃。

:不放弃(板书“不放弃”),还有没有?

3:我们具有无限的潜力。

:我们的潜力是无限的,但我们先得“发掘潜力”。

在以上的对话中,笔者试图做的是通过对课文的细节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所传递出来的寓意,从而让学生在课文学习到字词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明事识理的能力。

三、层次教学理论与方法




层次教学需要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所谓理论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采用的解读文本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教学时所应用的基本教学理论与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英美新文学批评文学文本是由“字”“词”“句”“章”等基本层次构成,但是在以英伽登为代表的现象美学家却对文本的层次进行了从字词到文本形而上质层的划分。本文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解读方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英伽登的文本解读思路,但具体的方法用的是英美新批评的文本解读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可以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解读。

其次,在既往的课文教学,我们重点是以知识点的教授为主,不太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但在笔者看来,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学目的的指引之下,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直奔主题地进行讲解,也不是从“字”“词”“句”的讲解,而是将自己对文章的思考过程形成一定的逻辑链,给学生展示的是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从而在层层递进地展现课文的写作特征的同时,也深入了解课文意旨所在。

对课文进行层次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的提出,而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教师转变自身作为高高在上的启蒙者立场,将学生引入自己思考问题的轨道,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知情意”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C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