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幼儿教师招聘之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客观题》,欢迎阅读!
学前心理学客观题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到越来越复杂化,说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2.儿童心理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表明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然后越来越概括化。 3.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体现了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从被动到主动的趋势。
4.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有了系统性、稳定性,这是心理发展从零乱到成体系。
5.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6.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发展的高速度、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7.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8.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会使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不完全相同。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婴儿期(0-1岁)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2.头几个月的婴儿主要靠无条件反射生活。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发生。
3.幼儿有意动作发生的标志是手眼协调(1-6月)动作开始发生,婴儿6个月左右开始认生,婴儿晚期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4.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动作逐渐发展完善、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2岁)、独立性开始出现(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5.幼儿初期的 年龄特征(3-4岁):1.最初步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行动(直觉行动思维)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
6.幼儿中期的 年龄特征(4-5岁):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7.幼儿晚期的年龄特征(5-6岁):1.好问好学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
8.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较大的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开始发展。 关键期、最近发展区基本概念
1.转折期是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转折期也称危机期。
2.敏感期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称最佳期。
3.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即关键期。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兹根据幼禽的“印刻现象”提出。 5.最近发展区是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6.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幼儿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维果斯基创造最近发展区。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客观生物因素是遗传和生理成熟,社会因素是环境和教育。 2.遗传因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同时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3.环境是幼儿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5.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
6.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幼儿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最为活跃的是需要。 7.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1.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表明儿童动作的发展具有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2.儿童动作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是近远规律。(头和躯干—双臂和腿—手)
3.儿童动作发展的首尾规律是指儿童动作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抬头—俯撑—翻身—坐—走)
4.儿童动作发展的大小规律是指儿童动作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后面才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5.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支配,这是动作发展的无有规律。 6.婴儿先是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这是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规律。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 1.
言语活动的表现形成可以分为三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幼儿期主要发展的是口头言语。
2.学前儿童言语阶段发展包括:前言语阶段(0-1岁)、言语发生阶段(1-3岁)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7岁)
3.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即接受性言语先于表达性言语出现。
4.婴儿的发音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连续音阶段(4-8月),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个月)。
5.学前期,两个大的阶段:不完整句阶段和完整句阶段。不完整句阶段包括单词句(1-1.5岁)和双词句(1.5-2岁)简单完整句(2岁开始)、复合句(2.5岁开始)。
6.儿童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
学前儿童语言、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4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2、4-5岁是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儿童掌握词汇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3、幼儿词语中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
4、口语可以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独白言语产生在幼儿期。3-6岁儿童使用的主要句型是简单句。
5.情境性言语和连贯性言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手势或面部表情辅助动作。 6.4岁左右是幼儿图形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游戏言语、问题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基本概念
1.言语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2.4岁以后内部言语是不出声音的,是对自己的言语,因此这有称为自我中心言语。
3.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自我中心言语有三个范畴:重复、独自、双人或集体的独白。在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的过渡又称“出声的自言自语”。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2-7岁儿童的言语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
4.儿童出声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问题言语,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另一种是游戏言语。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
5.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6.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时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或者是模仿,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如闻到百合花的香味就知道是百合花、幼儿能区分橘子和橙子,其使用的感知觉就是知觉。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主要途径有观看、倾听、品味、闻嗅、触摸。
3.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视觉的适应分明视觉和暗视觉。
4.感觉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红花绿叶”、 吃过巧克力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很酸。感觉的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5.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的特征。
7. 知觉的恒常性:如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小朋友都知道红旗是红色的。
8.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9.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特点
2.方位知觉是幼儿对方向的定位能力,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对方位词的掌握。
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1.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关,幼儿能逐渐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和环境信息反映时间。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5.学前期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目的性加强、持续性延长、细致性增加、概括性提高、观察方法的形成。
6.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视觉的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7.学前儿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0-1月)(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1-3月)(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6岁) 幼儿注意的内涵 1.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2. 注意的功能有:选择、保持、调节、监督功能。
3.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
注意的稳定性是幼儿注意时间的长短,3岁集中注意3-5分钟,4岁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
5.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儿童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1.幼儿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设目的的,刺激物鲜艳的颜色、动听的声音、奇异的造型、显著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先目的,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生的注意。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3.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处于较低水平)。 幼儿记忆的发展: 1.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记忆包括:识记(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保持(记忆过程的第二环节)、回忆(过去事物不在面前,出现在脑海中)、再认(过去事物出现在面前)。 2.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3. 对不能再认和不能回忆的现象称遗忘,艾宾浩斯提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4.
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和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叫临时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和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5.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有意记忆的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质的飞跃。 6.
形象记忆占优势,词语记忆逐渐发展。3岁前的记忆不能永久保持称“幼年健忘”。
7.
从记忆的内容可分:运动记忆(出现最早)、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语词记忆(出现最晚)。 8. 记忆的定位策略是指儿童对目标刺激贴上标签做记号。5-7岁是幼儿记忆策略的转折期,7-8岁比较稳定。 想象的概念及分类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个基本特征。
2.根据想象是否具有有目的性,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如“梦”) 、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4.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在幼儿自主表演游戏中起主要作用的心理现象是想象。
5.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6.无意想象是指无预设目的,主题不稳定且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想象。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7.创造想象相比,幼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是指想象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创造性。创造想象是幼儿高级心理活动出现的重要标志。 8.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主要有: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主要原因)、情绪的影响。 思维的概念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突出的两个特点。 2.思维的概括性反映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思维的间接性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3.思维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认识活动的核心。4.思维的过程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和概括。
5.比较是分类的前提,通过比较才能进行分类和概括。
6.比较发展的特点主要有: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7.幼儿的分类主要5种类型:1、不能分类(4岁以下幼儿)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境分类4、依供用分类5、依概念分类。
8.幼儿的概括水平是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2-3岁),然后是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最后是抽象逻辑思维(语词)。
2.直觉行动思维是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儿童离不玩具就不会游戏)
3.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1、思维是在直接的感知进行的 2、思维是在行动中进行的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 。
3.具体形象思维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4.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了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5.2.5-3岁是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
6.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通过概括和判断来进行。 7.动作的作用越来越小,语言的作用越来越大。 8.思维活动的内化是指幼儿思维的发展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9.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具体开始向抽象转化。 10.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11.感知运动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12.前运算阶段主要包括: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该阶段幼儿思维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刻板性和片面性。皮亚杰认为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的思维。 13.思维的本质就是适应,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实现的,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是使用机体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1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8-12个月的婴儿出现客体永久性,即儿童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
15.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2.亲子关系通过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婚姻关系、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出生顺序。
4.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5.依恋的的发展分三个阶段: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0-3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 6.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将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性依恋。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2.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物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3.同伴关系发展特点:3岁左右幼儿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4岁幼儿联合性游戏增多,5岁后合作游戏开始发展。
4.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幼儿自身的特征、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外表和性格。
5.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被忽视型幼儿(体质强,不在乎没有朋友)和被排斥型幼儿(体质弱,没有同伴会感到难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4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