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年来对面子现象研究的热点探析》,欢迎阅读!
![探析,近年来,面子,现象,热点](/static/wddqxz/img/rand/big_92.jpg)
近年来对面子现象研究的热点探析
摘要】面子现象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中西面子现象存在质的差异。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对面子现象的研究已出现相当繁荣的景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纵观近年来面子研究的成果,探寻当今面子问题的研究热点、焦点。
【关键词】面子定义 面子分类 面子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08-02
面子现象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能起用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它深深地涉入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虽然外国也存在“面子”现象,但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影响,“面子”最适合成长的土壤应该是中国,中国人的社交往来,莫不以之为绕行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内心理学界发起的一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的定位运动,面子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拟从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面子现象的研究中,探析对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一、面子定义的争议
对面子现象开始研究后,对面子概念的定义界定非常多,几乎每一位论述面子文章的学者都会提出自己对面子概念的观点,定义很多但不统一,充分体现了该领域的不成熟性和争议性。总之,对面子的定义出现了三种倾向。 1.面子定义无法界定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难以给面子进行确切界定,通常绕开面子的概念分析而直接阐述面子的内容。如,鲁迅提出:“如果你不去想它,则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且确实运作着,然而一旦你思索它时就会开始混淆起来,想得愈多,混淆的愈厉害”。林语堂认为,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说明而难于下一界说,不但无从予以定义,而且不可翻译。 2.面子模糊定义
这种定义一般从面子的一个表象进行界说,因此不够深入、系统,不能揭示面子的本质,只能称作是对生活观察的个人分析,是社会观察的一个例子。如,有人认为面子就是角色期待;有人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现象;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和声望;面子是个人的公众自我形象;面子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心理感受,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黄光国认为“个人的面子是其社会地位或声望的函数”等。 3.相对成熟的定义
由于对面子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学术界对面子的观点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因此对面子的定义也缺乏统一界说。不过还是有部分学者对面子定义的探讨深入到了本质的分析。如,陈之昭认为,面子是“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翟学伟认为,“面子在根本上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李军、宋燕妮把面子定义为“是与个体身份和人情关系有关的东西”,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社会道义与行为规范所规定的立身标准,是社会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胡先晋把面子定
义为“面子代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不可否认,这样的定义带有参考外国人对面子定义的痕迹,如陈之昭、翟学伟等学者的面子定义与布朗和莱文森对面子的定义无很大区别。面子的定义虽然还处于众说纷纭时期,但相对科学的定义已经出现了,而且定义中也开始考虑融入中国的文化特色内容,这是值得欣慰的。 二、中西面子现象比较
对于面子的关注和需求虽然在各个社会文化中都是存在的,但赋予面子、失去面子或获得面子时所依赖的标准却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而这些标准植根于各种社会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中。 1.社会文化价值不同
现代西方文化以自由、平等、竞争为核心,其源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争”字,即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而中国是一个儒家文化气息浓厚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思想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华文化有着“群体高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具有社会群体倾向。中国传统的社会群体意识首先是以家族群体为基础的,这种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面子的重心不一致
由于西方在研究面子现象时对面子进行了分类,即积极面子(或正面面子)、消极面子(或负面面子)两类。为此中国许多学者就参考外国人的分类,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进行了对比,提出外国的面子分类不适合中国的面子现象,如李瑜认为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正面面子在中国构成了面子概念的主题内容,而西方恰好相反,负面面子才是面子概念的核心。吴蓓蓓认为,中西的面子理论观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侧重于对积极面子的维护,西方文化侧重于对消极面子的维护”。 三、面子与人情、权利和自尊的关系
对面子的研究最先发起者是西方的戈夫曼,随后我国的胡先晋、黄光国、翟学伟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但是实际上最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应该是中国,因为面子其实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中国人凡事讲面子,要面子,害怕失去面子,丢面子,以及死要面子活受罪。因此,西方学者对面子的研究基本处于起始状态,依然只涉及面子的分类,而没有扩展开来进行深层次、宽领域的研究,中国学者对面子的研究则可称之为后来者居上,不仅对面子的定义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对面子的中西差异进行了比较,而且还把面子与本国的自尊、人情和权利等进行了比较。如,早期的文章《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文章中胡先晋就谈到了面子与权力、权威的关系。翟学伟的文章《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阐述了人情与面子的关系,权力与面子的关系,以及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的相互关系。王轶楠分别从面子和自尊的定义与分类,以及面子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四、实证研究的趋势
随着对面子现象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展开,已经有部分学者在开始对面子进行实证研究,速度之迅速,似乎将演变为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纵观实证研究的论文我们发现,这些研究还显得很零散,缺乏系统规划,更无在各个领域百花齐放。如,翟学伟延续其以前的理论假说做了有关面子对中国官僚作风中的影响研究,提出了中国社会是偏正结构的观点;周美伶、何友晖等通过深入访谈给面子的定义及面子的层面提供了事实证据。朱瑞玲的研究则更具体化,他通过自行编制面子事件问卷,直接对大学生的脸面观差异,以及面子压力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分
析。而陈之昭在对面子的结构模型进行假设后,开展了验证假设的研究,同时也对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探讨男女大学生在脸皮厚薄、爱面子程度及做面子、撑面子的行为是否有所不同等。可以说,他们对面子进行的实证研究侧重点是不同的,甚至有一种各自为政的感觉,他们没有把彼此的研究成果加以联系合作,为此出现了研究的重复性。 参考文献
1 胡先缙. 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决策与信息,2005.10 2 翟学伟.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社会学研究,2004.5
3 杨 晖.“面子”的文化值.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 4 李 瑜. 中西文化中的“面子”问题. 黄山学院学报,2006.4 5 胡先缙、黄光国著. 中国人的面子观.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6 何友晖、翟学伟主编. 论面子.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7 朱瑞玲、翟学伟主编. 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8 陈之昭、翟学伟主编. 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9 翟学伟主编. 在中国官僚作风及其技术的背后.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10 周美伶、何友晖、翟学伟主编. 从跨文化的观点分析面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运作.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1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