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小衔接的探讨与研究》,欢迎阅读!
幼小衔接的探讨与研究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工作,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幼儿能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健康成长,从幼儿园教育发展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发展阶段,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幼儿做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入学准备。 一、认清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差异
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①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是低年级接受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小学低年级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学校的环境发生改变,表面上跟社会生活相差甚远,但是从低年级生活、学习、作息时间的规范形式来看,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②幼儿园以“保教、抚育”为主,老师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实物以直观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小学后,每天上六七节课,许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完成。如果说幼儿园更多地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一年级则注重“自理”和“自立”。幼儿园虽然也有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老师则更多地承担了“保育员”的角色。③从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远远低于“无意注意”。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需要的只是“点拨”、“约束”和“自律”,纪律约束则由“软化”向“硬化”转变。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生活的规范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具备现实的生理基础,而对其今后的成长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积极实施新课改教育的今天,作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期的老师,特别要处理好这一阶段对孩子的引导,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扎实开展衔接课题的学习研究
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教育,就要认真地开展有关衔接课题的学习与研究,
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实践,从习惯、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等诸方面入手,探索实现幼小有效衔接的策略和途径,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了幼儿目标培养细则,明确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比如,小班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讲究卫生、尊敬长辈、懂得礼貌等;而到了中班,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习惯;到了大班,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守时、守纪、爱学、好问等习惯。虽各有侧重,但这些内容都要从小班开始渗透。如果一开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良习惯,再纠正就难了。经过教育,大班幼儿的一些习惯、能力等都会有明显的进步,这就为幼儿上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着重培养幼儿听说写看的能力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他们听、说、写、看的能力。①专心听话的能力:可以通过大班的日常教学进行幼儿专注听话的训练,②流利说话的能力: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才会自由地和别人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③自如书写的能力: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训练手指的灵活度,从而锻炼幼儿自如书写的能力。④正确看书的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逐步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 四、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小朋友在园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远远超过低年级的小学生行为。古人云“养其习于竟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意思说:孩子的启蒙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则为其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入手培养,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和习惯培养,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如:学会整理学习用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文明行为,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等。为了能够给幼儿搭建平台,满足幼儿渴望实践操作的要求,可以开设室内外区域活动,如班级围绕主题开设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通过与幼儿的集体讨论设立各区域的进区规则,如按各区域规定的人数进区活动,不吵闹,玩完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等。幼儿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gmx.html